约1640个字。
语文版《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教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用字的规定,正确使用汉字。
3.培养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归纳的能力。
4.掌握有关错别字,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明确错别字的危害。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确定调查人员。将学生以6至7人分为小组,选出小组长,明确组员和小组长职责。
2.明确调查范围与对象。将要调查的街道或乡村分片,每小组负责一片或几片。调查对象为招牌、广告、商标、店名、路标、标语、板报、报刊、学生作业等。
3.时间安排。
10月10日—10月13日材料的调查,搜集阶段。
10月14日—10月17日材料的分析,归纳阶段。
10月18日小组口头总结,老师指导分析,总结。
10月19日—10月21日小组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和总结阶段。
4.设计调查表(见附件1)
(二)材料的搜集阶段
1.小组搜集了解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社会用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等,明确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规定要求,明确哪些情形下,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哪些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2.学生自查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小组成员之间互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将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中。
3. 小组合作在报刊杂志上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
4.小组合作,带上字典在街道、乡村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并记录到调查表。
5.每个小组搜集一个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故事。
6.小组合作,了解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三)材料的整理,分析,归纳阶段
1.小组对搜集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形成的原因,完成调查表最后一项(此项工作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及错别字形成原因、纠正错别字的方法等资料)。
2.总结预防,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可以编成顺口溜,歌谣等。
(四)在老师的指导下口头交流,总结(以课堂形式,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