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衬托
一、定义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的突出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
二、分类
按主要事物和陪衬烘托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 例如: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我”心情的悲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2、反衬 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 例如:(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以悬崖恶劣的环境衬托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那种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2)我在朦胧中,又隐纺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去,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的天地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用鲁镇除夕喜庆的气氛来衬托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结局。 [注]:衬托的分类如按主体事物和陪衬事物在内容和层次上的关系可分为反衬、旁衬和递衬。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是旁衬,通过“绿”来衬托“红”,突出强调了这“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三、衬托的构成
衬托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也就是说衬托必须有主体事物和陪衬事物;相似或相反的陪衬事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例如:在北平即使不出家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故都的秋》) 这段话主体事物是秋意,陪衬事物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的蓝朵”。以这些陪衬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秋意。
四、衬托的作用
1、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
2、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
3、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性。
五、使用时注意
运用衬托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之间的关系,出发点必须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强调所表现的主体事物,要求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六、衬托与对比(对照)的不同点
1、衬托事物之间有主次、偏正之分,陪衬的事物要为主体事物服务;对比事物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它是通过对比,使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情况等比较明显的区分开来,两者无主次之分。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2、衬托多用于描写方面,对比常用在论述方面。
七、具体运用
10元券正面为“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象征人民参政共议国事、当家作主人。背面以红色牡丹和彩带,衬托天安门的雄伟场面。被人民群众誉为“大团结”。
5元券正面为“钢铁工人”,象征工业以钢为纲。背面以松柏、杜鹊花衬托露天煤矿。
2元券正面为“车床工人”,象征工业为主导。背面以牡丹花衬托石油矿井。
1元券正面为“女拖拉机手”,象征农业为基础,背面以葵花、箭麻、鹿麻经济作物衬托牧羊群,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