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630字。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点研究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点、难点,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将鉴赏评价“人物形象”改为“文学形象”。什么是“文学形象”呢?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与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形象(意境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在古诗阅读中鉴赏“文学形象”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鉴赏点角度解读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炼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好在哪里?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第二次拜相。
“绿”的鉴赏:
1.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既有动感又有色彩感,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视觉形象。
2.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旨回京的心情吻合。“春风”既实指,又有政治寓意。
3.“绿”字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鉴赏诗歌的想象:
如:《长干行》(崔颢)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女主人公“妾”,一个是男主人公“君”,两个人分别在两条船上,相向而行。少女正在划船,突然对面传来歌声,少女抬头看去,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划船赶来,少女心中突生好感。当两船相遇时,她突然意识到应该打探一下他的情况,否则失去机会,以后再问就更难了,于是她突然发问:“妾住在横塘。”意思是说“你若来找我请到横塘来”,这倒使小伙子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这也使少女感到自己太唐突,于是连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从而用乡情把爱情掩盖起来。
三、鉴赏诗歌的线索:
试分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歌线索: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
诗以“访”贯串,按时间线索写出历程,而情感变化融于其中。首联是一程:桃花,犬吠,一片桃源美景,此乃出发时山麓之景也。一个“露”字,点明时辰尚早,有一种悠闲观景心态。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少年李白形象跃然纸上,颔联为二程:行至山中,仍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不过却和首联不同:不应见鹿而见鹿,应闻钟而不见钟,写出山中之静,暗点尾联“无人”,上接潺潺“水声”,诗人感情已由兴致冲冲而产生疑窦。颈联第三程:写到大明寺所见,野竹、飞泉、青霭、碧峰,一幅明丽清雅景致象征道士之淡泊和高洁。“飞泉”二字,一脉而下,使前面小溪、水声都有了着落。两句仍从听和见两方面写来。见此美景,诗人心中又是一喜。尾联写“不遇”,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景物为情思,因愁而“倚两三松”,写出诗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等也不是的惆怅失望情怀。全诗前六句写“访”,景色优美,后二句写“不遇”,情致婉转,处处照应,层次脉落天衣无缝。
四、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
如:从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五、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在古人诗歌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高频意象”:
如:“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