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130字。文言文板块复习,分类讲解,逐步过关,考点覆盖面广泛。
2010年中考语文高效复习指津——文言文版块
撰稿: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庆中
通 联:湖北仙桃市郭河二中(433013)
邮箱:xtwqz@126.
第一部分:文言文基础知识大盘点
【应考指津】
文言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别阐释。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部分必考的内容之一,是理解文言句子意思的基础。具体来讲,中考文言实词主要考查:
1、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通假字的考查主要考查其本字,并解释其意义,这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通假字的种类有四种: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增)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才)
(3)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披)
(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2、古今异义词。
有很多文言词汇,至今仍在使用,但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词义不同,我们称这些词语为古今异义词。其种类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文言词语中,有些词语意义本来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一般指黄河,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专指臭味。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另外一种对象。如“涕”,古代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代有些词语在演变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指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个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是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二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后来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词语的词性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发生转变的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其中就有一个名词作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转化而已。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策”本是名词“鞭子”,转化为动词“用鞭子抽打”。
(2)名词作状语。如“犬牙差互”中,“犬牙”作状语,翻译为“像狗的牙齿一样”。
(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个动词就活用作名词。如“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中的“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意义是“新鲜肥美的东西”。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亲”和“远”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意思分别是“亲近”、“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