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考试说明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3 9:27: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0900字。资阳市高中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考试说明
  语  文
  一、考试内容及范围
  (一)教育理论部分
  1、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
  2、心理学:记忆、思维、注意、情绪与情感、需要、动机、自我意识、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部分
  1、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学科教学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
  (1)阅读
  A.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B.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C.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D.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E.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2)写作
  A.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B.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C.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D.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E.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F.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积累、体验和感悟。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部分
  主要以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有关阅读理解、分析表达、鉴赏评价等教学技能为考查范围。要求:
  (1)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准确、深刻,并掌握较多的相关资料。
  (2)能准确地把握文本中所包含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分布点。
  (3)对内涵丰富的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理有据。
  (四)课堂教学设计部分
  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常规。主要考查对各种课型及片段阅读的教学设计能力。设计中要作到:
  1、切入文本及时、巧妙;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相对完整,课堂教学效益较高,能创设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设置能抓住课文关键,提出问题具体、有序,富于启发性。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实现对文本个性化阅读。
  4、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基本能力的训练。
  5、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走向和方法的点拨,积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7、板书工整、简明、突出关键。
  二、考试形式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试卷结构
  试卷包含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学科知识能力、教学设计四个部分。其中教育理论20分(教育学7分,心理学7分,教育名著6分),教学大纲20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40分,课堂教学设计20分。
  四、题型
  教育理论部分试题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四种题型。其它部分试题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教学设计题等题型。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1版。
  2.高等院校公共教材《心理学》(第2版),郑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2版。
  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2版。
  数  学
  一、考试内容及范围
  (一)教育理论部分
  1、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
  2、心理学:记忆、思维、注意、情绪与情感、需要、动机、自我意识、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部分
  1、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2、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3、教学中有关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转变教学观念与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等问题的认识与实践。
  命题范围不超过教学大纲所涉及范围,预计难度控制为中等难度水平。
  (三)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
  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基本的数学素养。本部分以高中课本范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命制试题,难度设定不高于高考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知识的要求,依此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第一,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第二,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第三,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 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一,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第二,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第三,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第四,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式;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第五,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能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课堂教学设计部分
  根据提供的教学内容或要求设计教学活动、片段或环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构建真实教学环境”的实践观。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或教学内容。(2)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3) 教学重点、难点。(4) 教学方法(教法、学法)。(5)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课堂活动、小组或个体评价形式、时间分配等)。(6) 作业布置。(7) 板书设计及教具的准备。
  课堂设计的考查内容限制在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内,设计要求限于日常教学的基本环节,偏重于反映真实的教学实践。
  二、考试形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