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杂感——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论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19 23:19:33  来源:从文从文 转发  人气:500
  现今,金钱、人情、仕进各种“喧嚣”盛于尘上。在此环境之下,现代人,当然也包括现代教师越来越感到“安静”下来是一种奢望。而各类教师之中,当数语文教师最需安静,在安静之中,他们能找到一块纯净之土,只有在不受一丝污染的纯净之土上酿出来的花蜜,才能更好的喂养嗷嗷待哺、渴求知识的学生。
  此时,写作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它能让疲惫、烦躁的语文教师安静下来,进入一个澄澈、明净,辽阔、深远的主动思维空间;能让语文教师暂时摆脱俗务的烦扰,投身于灵动、鲜活的别样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写作”并非指写教育教学论文而仅指文学写作。因为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并不能带来独特的灵感触动——那种千万年忽然连成一线化作神秘精灵的感受。如今很多教育教学论文,一方面极具功利性(用于评奖、职称等);另一方面具有雷同性(多样多种组合成就一篇新作);又一方面具有虚假性(很多事例甚至理论出自杜撰);还有一方面就是说教性(大堆空洞理论而无实用价值)。这些学术歪风逆流使得“出身”纯洁的某些教育教学论文逐渐走向僵化、异化。
  需要强调的另一点是,各科教师都能写教育教学论文,并非语文教师专有,而文学写作全然不同。
  对语文教师而言,写作具有多种优点、多方裨益。
  首先,文学写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粗举一例。现在的中高考作文仍是话题作文占据主流。学到高中的学生,在话题作文之中沉浮、浸淫了好几年,按理应掌握其精在、要义。但让人奇怪的是,很多学生越写越觉得困难或者越写越散,越乱。
  这时我们教师若在作文课上大谈方法、语言、结构,纵是认真的学生也只能留有初始印象。另有细心、耐心的教师找来一些优秀作文用以评析、品评,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方法,但也只是从感性上接受,印象仍不深刻,只是停留在知晓这一层次上。那些拥有写作能力的教师呢?他就游刃有余,他能写出优秀的下水作文,他能灵活运用这一特长来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先向学生,再结合切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构思方法、结构编排、材料选取、语言运用等等,让学生多方位地真实感受并灵活掌握写作技巧。这种方法是把作者构思到成文整个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非对一篇优秀文章的支离破碎地分析,对学生来说,更真实更贴近自身写作实际状况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他还可以依据题目,当场构思,与学生同时作文,这能大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
  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只要使用得恰当;俗语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嘛。比如笔者一次在讲评考试作文时,就使用了另一种方法。作文题是一道高考题,话题是“镜子”。笔者先是寻找选取了多篇优秀作文。体裁上,有说明文、一般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寓言等;结构方式也有几种。笔者准备在这节课教学生怎样谋篇布局,因此想用这次作文向学生介绍几种结构类型,但是挑不到一篇使用层进式结构的好作文。于是笔者在作文课前写了一篇文艺性随笔类的《镜的杂感》,文章使用的就是层进式结构。果不其然,课堂效果较好,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以前所忽视的文章结构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也模仿笔者的作文另写了一些。
  因此我认为,写作能取得某些充斥大段理论的教学论文想取得却未能取得的效果。
  其次,文学写作型教师能更好的适应甚至主导新形势下的教育革新以及能在平时教学中真正地吸引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社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以加速度进步的时代。我们经常讲的“大语文”就是要紧跟时代,包容各类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文学写作有小说、散文、剧作等各种体裁,它们要求写作者知识要博,要杂,要新。
  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毛泽东曾批评有些留洋青年“言必称希腊”,可现在看来能“言必称希腊”还算不错了。现在有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要说“大语文”知识,甚至连本专业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他们上课只能依靠教参、优秀教案等出版物,条件好一些就求助于互联网。这些资料就算再多再好,也只是别人的,死的知识,决定了在短时间内不能灵活使用,最多起参考作用,但有的教师为图方便直接照搬。那这样的教师起到的也就是个“传声筒”的作用。课堂上的创造性、启发性便无从谈起。当然,公开课除外,因为为上好公开课可花大量时间查找大量资料,再进行筛选组合,如此这般,课堂就被组织得华丽多彩了。但这样的课犹如一幅“工笔画”精致细腻有余而灵动不够且又花费大量时间。
  那些能够写作的教师则简单而高明,他们“胸中有丘壑”,深信“文无定法”,因此课也“无定法”。他们认为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设计好的课只是一部留声机,就算是互动,那也只是设计中的一环。
  高品质的课应该是活的,会发展变化的。就如托尔斯泰创作卡列宁这一形象,列提纲时打算让这个人物一直存在下去,但写着写着,觉得情节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他“活”下去了,于是大文豪就改变了初衷。
  高品质的课也就是这样,课前备一简案或提纲,重在课堂上的灵感能动跳跃出新颖深刻的思想光华。
  为什么说只有能够写作的教师才能如此。原因有两点:一、能写作的教师必有大量的阅读,广博的知识,能够在灵感来时旁征博引。二、能够写作,表明他有较强的联想、想象能力,决定了他能从某课知识,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思想不受束缚、羁绊,能够任意挥洒,情绪、语言、教态随文本变化而变化,时而喜,时而怒,时而动、时而静。这样的课恰似一幅“水墨写意”,虽无精巧细腻的规制,但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还把学生引入了自有悠远之义,却不可言传的语文的独特意境。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具创新性、人文性的写作型教师更有活力,更具发展潜力。但另一疑问随之而来,写作型教师要求太高,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写作”并非要让教师成为作家,只是“能写”文学作品而已,而不是要写得很出色。那么,怎样才能“写”呢?现提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以共勉:
  其一,少应酬,多读书,常读书。有一定的时间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二,所读的书既要精更要杂。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尽量达到人知我必知,人未知我也知,人知其一而我更知其二的境界,这样才能写出特点,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
  其三,多写作并尝试多种体裁、题材。(下水作文便是很好的平台)
  其四,不能闭门造车、顾影自怜,尽量和先学多交流、学习。
  今天,人文关怀、创新精神越来越为人接受,受人重视。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行,对教师尤其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是平庸地做一名传统的教书匠;抑或做只会“抄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教书“巨匠”;还是做投注全部身心,在生活中、书中感悟“语文”,在笔下创造“语文”,在课堂上教学生领会“语文”进而感悟生活、人生真谛的灵魂塑造者呢?路在我们的脚下。从文从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