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83
- 资源简介:
- .约5910字。2 故都的秋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同时,《故都的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我们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上,并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上,并在自己的作文中体现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思路方法
1.美读法: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后学着有感情地朗读。
2.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文章“景”中含的“情”的特点。
3.比较赏析法: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不同画面进行比较,和其他能够做到“景”和“情”和谐统一的文章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阅读郁达夫的文章,了解郁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2.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运用“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4.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让我们通过《故都的秋》来看一下。
诗词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天净沙•秋思》吗?(师生共同背诵)教师点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