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70字。
《背影》读讲练
钟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祸不单行 指各种灾难同时到来。
交卸(xiè) 从外官员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丧(sòng) 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光景(gōungjǐng) 境况;状况;情景。
游逛(guòng) 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嘱咐 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踌躇(chóuchú)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拣(jiǎn)定 挑选。“拣”与“练”“栋”字有别。
橘(jú)子 橘子树的果实。
惦记 (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勾留:短时间停留。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中,内心。
2.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炼、语言秀丽著称。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背景链接
朱自清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父亲办完丧事后,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大学读书,因而同行至南京。本文就是记叙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用倒叙方式,记叙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讴歌了亲子之爱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写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追述当年父亲车站送别“我”的情形,表现父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父亲,泪光中再现背影。
三、写作方法
1.结构精巧、严谨。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法。一条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记事写人的明线: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行、北平读信,这四件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来。前两件事写得简略,南京送行写得详细,诸如决定亲自送子、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每个细节也未放过,特别是买橘一事,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似的,把背影的全部过程叙述了出来;然后又转入略写,几句话就概括了父亲的大半生。
另一条是以“背影”为标志的、作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暗线。如开头点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扣背影。全文四次写背影,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背影”则是贯串始终的一条内在的主线。
2.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如文章中四次重复祖母的亡故和父亲的亏空,语言都很平实,但都言浅而意深,使作者的感情从朴素的语言中自然真切的流露出来。又如父亲的语言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几句家常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平淡的话语里却有着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感人,把父亲对“我”的体贴、劝慰、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一一表现出来。可见父亲已经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安排和考虑,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