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初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国民素质教育的性质。在初中乃至今后的人才培养中,语文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语文素质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基础和工具,而且语文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极为重要。
但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和教材要求、社会需求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缺乏自控能力,这在语文学习中较为突出。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乃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它以其特定的反应模式顽强地牵引着人的行动。有益的习惯在人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大价值,因为它比技能更能使人的意识解放,它可以使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更多更大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却极大。善于观察和分析的教师可以了解到,那些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一般学生学习量大得多,然而也轻松得多。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符合认知规律及自身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这些习惯使学习始终处于理想的“自动化”的程式中,从而避免了心理和外界的干扰,能量充分释放并集中于有效学习,故而保证了高效率。相反,尚未养成良好习惯或具有较多不良习惯的学生,即便拥有学习愿望,其学习效率也将因积习的干扰破坏而降低。教师们往往感叹“某某班好教”、“某某班不好教”,其实这跟整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因为就整体而言,一旦学生普遍养成良好习惯,理想的学习氛围便应运而生;反之,教学则始终处于令人头疼的被动局面。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为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掌握某项技能、纠正某类错误而煞费苦心时,真正使教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迟钝,而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