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0字。
让文本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
刘 艳
“要认认真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把文本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去体会与品味,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启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是语文教学之本”。这是史绍典主任在宜昌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后做的精彩报告中的一段话。在史绍典主任讲了这番话后,我也对于朴素的文本教学进行了思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们纷纷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手段花样翻新,活动形式层出不穷,热闹的讨论场面多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课文尚未读懂读通,便前排和后排几个人一组开展讨论,然后是辩论、表演等等,以无限的课外拓展丢掉了文本,以无限的人文拓展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言语训练。
在语文实行了开卷考试以后,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已经找不到方向,学不学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已无所谓。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上绝大多数是一些贴近时代、文质兼美的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体验感悟文本所富有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接受文本的熏染。
一、设境导入,接近文本。
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善于引领学生接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情设趣、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这是众多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和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可以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等等。这种“设趣”“激趣”“引趣”“生趣”的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并进而从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考和发现,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我在讲八年级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之后,你的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会问: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美丽的一个仙湖?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为什么会消逝?学生在有了这些疑问之后,我也不马上解答,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课文,逐步的走进文本。
二、反复诵读,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