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之缕析与思考兼谈高考阅卷体会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之缕析与思考兼谈高考阅卷体会
中石化管道中学 毛玉杰
2004年江苏省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掀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因为今年是我国实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以来,首次由我省独立自主命题。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和深刻的。官无疑会对我省今后的中学教育和高考复习工作产生某种导向作用。因此,认真研究2004年汀苏省高考命题,不仅会对明年乃至今后的高考复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会对今后中学各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本人作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成员,全过程参与了语文阅卷细则和补充答案的研究与制定,仝过程参加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因而对江苏省首次自土命制的语文高考试卷,对全省考生的答卷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和把握,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深刻的思考。我认为有必要对200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来一个比较全面的条分缕析,有必要对试卷将给我省语文界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指导明年乃至今后的语文高考复习工作,指导今后的语文教学与改革。
下面我分六个部分进行汇报。
一, 总体印象
今年我省的语文高考命题,总体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要求,达到了“平稳过渡”的预期日标。据抽样调查评估,全省平均分数略高于去年一分。基本符合考前所说的“不出错、不出纲、不出彩、不出新”的四不方针。社会反映平和,考生感觉良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改革发展。但与其它多数学科相比,考生普遍反映语文试卷稍嫌偏难。阅卷结果显示,相当部分考生成绩偏低,差距过大。有些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考试内容。出现了许多半拉子作文甚至空白作文。其主要原因足语知部分的有效文字量过多,有的试题难度较大,致使考生在阅读、理解、答题上过于费时费脑,而留给作文的时间太少。再加之作文材料的三层递进涵义,给审题带来一定困难,又使得部分考生下笔踌躇,行文艰难。
今年我省语文命题组由六人组成,分别是南师大的吴锦、南大的王继光、扬大的王乃生、苏大的( )、南京一中的蔡肇基、和无锡锡山中学的唐江成。南师大的吴锦教授任命题组组长。命题地点在苏州市木渎镇的东山(即出产碧螺春的地方),命题者居住的宾馆背靠东山。面对太湖,山水相连。这也许是产生作文题的缘由之一。命题时间是从4月26日开始,一直到6月10日吴锦教授被“释放”出来回到阅卷组,计50多天时间。
6月7日下午2点30分,我到南师大报到,拿到语文卷子粗略地看了一遍试题。当时就产生了一个目J象,命题者意图是想让全省考生平均90----92分之间,但他们对学生估计高了。中心组的其官老师都估计在86--88分之间。阅卷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判断。6月10日下午,吴锦教授来到阅卷组时,我询问了他的命题意图,也证明了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通过对试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阅卷细则的逐条制定,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份试卷的总体风格:即体现了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和教育大省的教高品位,又显现着江南士入文化的传统风范,同时也渗透着儒家文化的入世用世之志与道家文化的超然超脱之态,足一份较为典型的体现江苏尤其江南一带的地理文化、人文精神特点的语文试卷。关丁对试卷的总体印象评价,
我将在下面的缕析中证明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今后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可能或者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它的总体风格和思路走向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延续下米。这带给我们的启发将是什么呢?就是要立足江苏、把握脉络、贯穿教学、定位高考。尤其是要立足于江南的人文风貌和人文精神,站在教高的文化鼎能上去训练我们的学生,指导今后的高考。
二, 语知部分的条分缕析及答题状况
语知部分共六道大题24道小题。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部分(选择题 18分)
第l小题辨析加点字的读音。这道题的难度并不大,正常情况下平均得分率应该在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