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评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评价
广东中山小榄二中:费戈
目前,如果继续沿用传统评价标准来形容课改中教师工作的成败,必然影响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自觉适应新一轮课改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教师职业鉴定、管理评价应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课程改革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样做有利于改革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反思,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根据这一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理应成为当代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必然代替原来那种灌输、接受、继承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求产生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引领教师朝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好”教师脱颖而出。传统中的“好”老师与现代教育中的“好”老师应当是有明显区别的,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河南开封某校的陈增圻老师在一次公开课提问中选择的不是让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选择站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且当场给予很多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个学生是第一次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就是说陈老师关注的是课堂的生命力和孩子的成长历程,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教学的完美。还有如昆明石林小学王琼慧老师,她教拼音时针对当地学生对阳平和上声字分不太清楚的实际,用手势帮助孩子理解,在教室中动起来,边读边跳,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厦门集美小学某教师教米与厘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丈量教室和桌椅;用有刻度的透明杯平分四杯不同体积的水,来教四则运算中“加”和“除”的方法等。还有海南海口小学音乐老师教《游击队之歌》,让学生想办法,用椰壳、算盘、盆盆罐罐代替打击乐器在教室中边唱边表演,甚至同美术结合的教法,虽然看似“乱轰轰”的,但教学的真谛却在其中。
他们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历程,而是不给答案,重结论的方法,我看这种教师无论他在哪些具体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却完全体现了一个“好”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由此我想到了过去评价应当与课改同行,变为淡化分数,强化对教师教学反思,反思每节课、每一个步骤成败,不断纠正自己的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走专业发展道路,增强评价内在动力的发展性评价,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最高评价境界。
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大型系列调查的统计数字看,有82.9%的教师对教学中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与教师辩论是非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不守课堂纪律,对教师不礼貌的行为。由此可见培养一批能适应课改要求的“好”老师紧迫性和重要性,也足以证明如何发挥评价机制在培养“好”老师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各级教育督导部门一定要发挥龙头作用,尽快制定能适应课改评价要求的指标体系,让“好”老师有规可循、有矩可蹈。
一个“好”老师,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要学会赏识学生。学会爱,会给后进生无条件的爱和宽容;要经常用语言、动作、目光欣赏、赞许、肯定、激励学生,用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要关照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这样那样缺陷的学生。
(2)不做教材的奴隶。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要旨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取舍材料,合作、探究、交流、体验,而不是一味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教学任务。
(3)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