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认识与实践误区浅谈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彭玉华  时间:2006/1/1 14:11: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6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调整,力图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基础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回归,学校和课堂、教师和学生,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活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在兴奋、喜悦之余,却又发现一些不够和谐的音符。事实上,只要我们冷静地审视时下的课堂,就会发现许多教育管理者、教师尚未真正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以至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该不该学习知识
  这本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一直以来,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课程以知识为本位,这种目中无人的课程观理应扬弃。可现在许多老师却走向另一个极端,讳谈知识,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了。且不管这种看法是对还是错,先看看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用说知识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与其他目标至少也应该是并列的。诚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忽略知识。认知是情感态度的前提,而价值观则是知识被内化上升为信念而形成的,知识是形成学生良好情感价值观的基础。再者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来看,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知识为能力的掌握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按照这种观点后两种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上课不讲知识是错误的,知识不是应该讲不讲的问题,问题是知识的价值窄化了,没注重知识的育人功能。由此看来,现行课程的问题并非强调知识过了头,而是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浅薄地看待了知识。更可怕的是由此而导致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的泛滥,那就恰恰走向新课改的反面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探索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二、课堂要不要批评
  当前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批评曾在认识误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鼓励、赏识、赞扬为主,因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生动地的课堂环境。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赏识”应有一个限度,不可无限制的膨胀。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熟的、正处在成长发展期的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缺少生活经验,这既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制度的严格约束,一味的赞赏,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从心理学讲,一个人犯错误后,内心都有一种歉疚感,接受批评能让学生取得心理平衡,是一种心理需求。所以正当的批评是教师提出意见的一种方式,是正当的教学行为。教师及时和中肯的批评和指正,可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学会负责,培养起责任心,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大有好处;批评还是一种挫折教育,能培养学生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养成从容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而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当然,批评应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意批评的时机和方式,切不可变成歧视、惩罚,甚至体罚。
  三、接受学习可不可摒弃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教改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师生的互动交流取代了传统的“一言堂”,原本枯燥、沉闷的课堂也因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正因为这样,时下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占据了整个课堂,似乎一切都是“接受式学习”的错。一种曾经那么久的占居我们课堂的主导学习方式,一下子就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接受式学习”到底还有没有曾在的必要性?或者说在多大程度还有必要性?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是先来看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话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过于”两个字告诉我们,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是对以前单一“接受学习”的矫正,绝没有忽视、摒弃的意思。矫枉不可过正,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的矛盾,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在正确性和认识深度方面的局限性,使得“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同等重要。现行课程非改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收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改正一个错误的同时千万不可有走向另一个错误。
  还有一些误区,如“活动”、“多媒体”的无节制的泛滥,导致新的“活动填鸭式教学”、“机器填鸭式教学”;教师“话语权”的弱化等。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总有一个过程,笔者所述这些只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花絮,新的课程改革一定会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在此也真诚希望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着时代强音,在实践、反思中不断前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xie0368 于01-03 10:22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