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而“感”,读“感”结合——“读后感”写作指导
- 资源简介:
约3000字。
读后而“感”,读“感”结合
——“读后感”写作指导
江苏东台 张加龙
【写作指导】
读后感,就是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句段话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我们在读的基础上,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引发的思考与联想,激起的对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这些就是“感”。读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议论文,也就是说它基本上也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读原文。
要想写好“读后感”,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原文,因为“读”是“感”的基础。没有“读”就没有“感”。简简单单地读,走马观花地读,怎么会有感受?有同学肯定要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算精读原文呢?所谓“精读原文”就是能够把握原文的主旨,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获得情感体验。我们在阅读原文时,要边读边思考,比如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的主题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等等。一方面要理解原文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我们阅读《西游记》,首先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知道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辛,一路坎坷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再是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性格。比如书中的唐僧,他意志坚定,一心前往西天取经,什么磨难,什么诱惑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唐僧又是相当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滚下马鞍,涕泪交流,一旦离开了徒弟,他就连饭也吃不上。同时他有时太慈悲才糊涂,竟然同情妖魔鬼怪,反倒对孙悟空毫不心慈手软。有了这样的精读,我们自然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
2.读感结合。
写读后感,要做到读感结合。一方面文章中既要有对原文的叙述,另一方面文中又要有自己的阅读感悟,二者相辅相成,相依相存。在读后感中,我们对原文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它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述”。记叙文中的“叙”重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精细刻画,而读后感中的“叙”,则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它只要能够对感受的生发起到支撑作用即可,它不需要具体而生动的记叙。这部分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为表达文章主旨作铺垫的。下面,我们再说如何写“感受”这部分。首先,我们读一篇文章可以产生很多感受,但就是一篇读后感而言,我们只能就某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果面面俱到,全面开花,就必然会导致文章主题不明,中心涣散。因此,我们必须在仔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比如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既可以从坚强的角度写,也可以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写,还可以从乐观自信的角度写,等等。
3.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文章的主题就不深刻;泛泛而谈,文章就没有针对性。因此,我们写读后感时,应从原文出发,从文本中的人物出发,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就扩展了文章的外延,挖掘了文章的内涵,使得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一方面对自己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