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740字。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使用说明及课堂流程】
1、课前预习:结合学习目标和自学导航,提前自学课本P14-17,用双色笔在课本标记基础知识。并自主完成导学案题目,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2、课堂流程:(1)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2)老师订正自学导航出现的错误(2分钟);(3)疯狂记忆基础知识题(5分钟),加“★”的必须记住;(4)互查记忆情况(5分钟);(5)小组内对学、互学合作探究和能力提升部分,不能解决的写到黑板上(8分钟);(6)课堂展示(10分);(7)课堂检测(5分钟)。3、注意:讨论合作时,组长组织组员对合作探究、能力提升题进行讨论,最大限度的解决所有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科举知识的创立与发展、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分析、认识科举制度。
3、情感: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开设科举制度的目的意义。
★【自学导航】
一、科举制度的成立
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 选拔官员。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 ”。
3、隋炀帝开设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隋朝初创的 在唐朝得到很大发展。
2、 , 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科举分 、 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 ,其次是 。 是皇帝设置的特科。
3、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的表现有:(1)录取人数较前朝增多;(2)考试科目增多;(3)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一般先在州府进行 ,合格者进京参加由 职能部门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 考查后,量才录用。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进步得多。具体表现为: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
2、科举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人才。
3、古代的 , 等国仿照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 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
【合作探究】
1、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
2、结合P15内容,说说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含义是什么?
3、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
★【能力提升】
1、正式创立科举制度的是( )
A、唐太宗 B、隋文帝 C、隋炀帝 D、武则天
2、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科举最难考的是( )
A、进士科 B、明经科 C、制举 D、明法科
3、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
A、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命题
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凭才学参政
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