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作文教学资源,张扬学生写作个性
- 资源简介:
约4670字。
开发作文教学资源 张扬学生写作个性
浙江省 周岸
联系电话:15957837383
电子邮箱:zhouan789@tom.
谈起学生的作文,一位语文教师在他的教学论文中写道:“在当代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使人沐浴到情感的雨露。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的情感是丰富的,想像是多彩的,一棵草、一朵花都会引起无限的感慨,一句批评的话,一段感人肺腑的语言会使他们泪水涟涟,思潮翻腾。可是,那么丰富的情感、缤纷多彩的世界却在某些同学的笔下变得僵硬、死气沉沉。”的确,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相当多的学生对作文及平时练笔感到头痛,他们常常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咬秃了笔杆也难以写出文章来。他们总是哀叹: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很枯燥、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看到生命活力的张扬、昭揭事理的深邃、蕴藉风流的大气、裹挟人心的激情、莱鹜独特的个性、叩问现实的笔力。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狭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被定位为提高学生写应试作文的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考试中可能涉及到的文本写法归为‘套子’,作为制胜的法宝传授给学生”。作文教学不再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而是使学生被动地适应应试写作的需要,出现了许多循规蹈矩的“迎合”之作和“奉命”之作。
2、教学过程程序化
当今作文教学一个畸形的现象是:一方面培养了极少数的少年作文人才,另一方面完全是应付考试。不管学生过不过作文关,只专注让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写“保险文”,得“保险分”。开头一定要点题,结尾一定要讲“大话”,即所谓的深化主题等。这种失去个性的模式化表达与学生每天经历的感受的真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的写作过程基本上变成了造假过程。即使写了真事也要加以拔高或者陷入某种定式中。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功利化,在“怎么写”上也是千篇一律,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已经训练成固定的套路,把学生的写作个性消磨殆尽。
3、教学评价冷漠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然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批改粗略,评语笼统空泛;作文讲评简单,指导不得要领,从评语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的是生硬的语气和充塞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等等的废话、套语;不然便是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数。这种冷漠的作文批改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唤醒学生个性的心灵,激活学生思维的能力,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焕发学生的创作的热情。
总之,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应试,过于强调固定的文章写法,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演练,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是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如何让学生作文展现个性呢?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到课堂教学以外,到教材以外去汲取大量有益的营养,去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去大胆开发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作文教学资源,使作文教学泛起生活的涟漪。
一、开发和配置阅读资源——源头活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阅读这些篇目,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才智,纯洁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的语感,健康学生的审美情趣,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写自己遇到困难时的详细经过,体验成长的滋味;教学《童趣》、《生命生命》时,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鸡啄蛆叫等一一写下来,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