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李玉山老师《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作者:佚名 时间:2010/3/28 8:34:18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2003
1、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
【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其实别具匠心,一石二鸟:一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抽象概括能力;二是引出对“大宅子”这一比喻的讨论,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2、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设计这一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驳论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认清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也懂得了“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的道理。】
3、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
【这是本文教学重点,同学讨论,学生们懂得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喻体所喻指的对象,从而理解了“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4、师: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一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破除学生对权威的迷信,学会“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一节课,四个问题,除了第四个问题因时间原因讨论未能深入展开,前三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充分,收获扎实,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导而弗牵方为教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道理,做教师的都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会越位,条分缕析,精讲细读,讲得越多越过瘾,甚至误认为这才是高水平的教学。其实,课堂教学就像吃苹果,苹果是给学生准备的,你把苹果嚼个稀烂,学生还愿意吃吗?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修正答案……总之教师不应越俎代庖。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充分地体现了立足于学的生本教学思想。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正是因为李老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学,学生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思考,因此才有学生高水平的发言和质疑。略举两例: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美玉微瑕需斟酌
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李老师的这节课自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课的开头让人觉得似乎在“强按牛头喝水”: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中学生普遍存在“一怕写作文,二怕周作人”现象,从课前谈话中也可以看出来,既然学生不喜欢,你为何还要上呢?李老师现身说法,说当年自己也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后来越来越喜欢读了,这样的说辞是缺乏说服力的,学生不会听了你一句话,就立马喜欢上鲁迅的文章。因此,此课的开始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压迫的基础上,你是老师,这节课学什么你说了算。
可否这样处理?你们不是不喜欢鲁迅的文章吗?那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找出你不喜欢的理由,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鲁迅的文章其实并非像想象的那样难以理解,佶屈聱牙,索然无趣。这样顺着学生的心理,教学可能会更自然一些。
这样的例子后面还有一处:
师: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
读写结合固然很好,但不能太急于求成,学了一篇文章,就立马让学生也学着写一篇作文。这样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从学生“小声”的“哎”,我们就能察觉这种情绪的存在,李老师自然也发现了,但是却又一次运用了教师的霸权,“怎么?有意见?”,学生没有应答,可见李老师的威信,但这样的威信却经不起教育科学的考量。
我和李玉山老师虽未谋面,却在人教论坛和语文发展网论坛神交已久,他是一位勤奋且善于思考的优秀教师,相信他会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课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