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常被多情“炒”——语文课本中《论语》里又被炒掉一“字”
- 资源简介:
约1870字。
真情常被多情“炒”——语文课本中《论语》里又被炒掉一“字”
民院附中 史发民
当初,在初中教《《论语》六则》时,感觉有两个字被误解,或者说是被无情的炒掉了。
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里的两个字。看着课后关于“时”的注解“时时、常常”和关于“习”的注解“温习、复习”,我认为如此解释也太浅露简陋甚至粗暴:典型的以今律古、六经注我。不为别的,就凭学生的真切体验——不停地学着复习着——哪来的快乐,那简直是不亦苦乎。还有孔夫子主张的“习”是“践行、实习”当然是从“温习”起步,可最终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用上了、“及时”的“适时”的“不失时机”的真诚的体悟到了所学的(道德礼仪等“六艺”修身)知识(而非现在的文化课“双基”考试)的真谛,岂能不乐!
当今,在教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诸子散文》时。又一次感觉到夫子的真情被多情的后人炒掉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段文字中的“得”(不以其道得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课文的编者如果不解释、不翻译还能自行看懂,可是一看注解翻译本来的明白反被整糊涂了:第一个“得”是“得到”的意思,第二个“得”虽在同一个句子里只是前后说的对象不同,意思就变成了“摆脱”。看来,贫与贱,真的就是洪水猛兽,不论何时何地古代当今,不论君子小人凡人圣人,更不论合乎仁与不仁,一但遇到它,就别无选择,只能有一种态度一个做法唯一的选择:摆脱。唯恐避之不及啊!
编者似乎也意识到这样解释有点说不过去不能自圆其说连小学生都哄不过去,竟然说“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得之,当作“去之”。也可能是孔子不经意间这样说了”。
孔夫子是“不经意”说错的?那弟子在编撰的时候也“不经意间”这样写了?搞不懂,没办法,编者既为尊者讳,也为教育后人负责,就只好“很经意”的让“得到”的“得”摇身一变为“摆脱”,似乎也符合传统的阴阳相生知道。
经查,杨伯峻《论语译注》正是这样译注的。中学课本只是“抄袭”“引用”。
可我只能说:太多情了,以至于都把真情给炒掉了。
什么叫“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津津有味八个字,值得好好品味。
如果当“摆脱”讲,那下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该如何与上文相贯通,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