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格气度

作者:807513285  时间:2009/9/19 8:16:14  来源:807513285 原创  人气:2574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