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语文专题复习之六:辨析并修改病句
- 资源简介:
约14200字。
《考试大纲》表述为:“辨析并修改病句。”分析《考试大纲》可以看出: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各知识点中对考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包括辨析语病和修改病句两种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主要考查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并修改病句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从近几年设题情况看,有以下几条规律:
1.出现频率高,考查时间长。
近几年,病句考查一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成为持续时间长、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辨析病句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有涉及,而修改病句相对弱化,时有涉及,如2009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
2.题型较为固定。
病句设题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是单项选择题,放在第Ⅰ卷;一种是综合修改题,放在第Ⅱ卷。从选择题来看,四选一的选择题仍是主流题型,考虑到对六种病句类型的考查面,题干设计倾向于选“没有语病的一项”;从主观题来看,往往综合标点符号、表达简明得体等知识综合考查。3.考查重点明显。
《考纲》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都是考查重点,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等三种类型设题的频率较高,尤以“搭配不当”居首。在主观修改题中,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表述不得体仍是设题的重点。从试题的结构来看,每一道试题均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查对病句的辨识与修改能力,同一种语病在同一题中一般不同时出现两次,即选择试题的每一选项中的错误设置分别代表一种病句类型。4.选材时代气息浓厚。
语病题语言材料贴近时代,生活气息浓厚。2008年四川卷、天津卷涉及了奥运,2009年全国卷Ⅰ涉及甲型流感,湖南卷涉及小品《不差钱》。总之,这些都透露出鲜明的时代色彩。近三年高考卷,辨析和修改病句有两种题型:
【例1】 (2009•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解析] A.搭配不当,“病情”改为“疫情”;B.成分残缺,在“学雷锋活动”前加动词“开展”;D.语序不当,“论坛期间”后加“的”,并一同调整到“论坛期间”之前。
[答案] C 【例2】 (2009•高考全国卷Ⅰ)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段选自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称混乱,指代不明。
[答案] 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一直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之一。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
一、辨析语病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语法毛病,不合逻辑属逻辑毛病,表意不明属修辞毛病。(1)虚词的位置不当
①副词、介词位置不当
【例1】 (2007•高考江苏卷)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语序不当。“通过”应提至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