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借鉴模仿
- 资源简介:
约4350字。
作文教学与借鉴模仿
作者:向汉波
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明文体,不少同学不懂基本的文体范式;不知扣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立意低下,多为幼年琐事的平白叙述;语言低幼,尚未脱去孩童的稚气;材料陈旧,言必及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司马迁、鲁迅、周恩来;构思缓慢,面对题目,磨蹭半天,不着一字;情感虚假,“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多为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积累。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这里的“偷”,就是借鉴模仿。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偷意,即袭取意旨主题;偷语,即仿效佳词绝句。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不仅是阅读文本,也是写作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视野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关注手边的经典,挖掘课本的“写作因素”,是解决无米之炊问题的有效办法。课本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或渗透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或对一个人物的精神加以解读,或对一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充分地利用定然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要真正走进去,理解它们,占有它们,运用它们,拓展它们,形成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库。
由段到篇,逐步提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步骤。作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次作文都是整篇训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既受时间限制,又会枯燥乏味。如果学了一篇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整理其中可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片段训练,就能很快收到一文多用的效果——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课文作为作文范例和素材的作用。写好了一个个片段,整篇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仿结构句式,以求形似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段话,内容之丰富,句式之整齐,气势之磅礴,让人叹为观止;若不引导学生记诵仿写,岂不可惜?
下面是一位同学课堂上仿写的片段(话题:“环境与心境”。习作者:吴强):
自古以来,因环境而产生的诗词文赋灿若星辰。奸臣当道,昏君无能,岳飞怒发冲冠而赋《满江红•怒发冲冠》;赤壁雄立,触景遥想,东坡动容,作“赤壁二赋”;曹操当权,汉室暗弱,孔明不忿,乃上“出师二表”;暮年凄凉,茕茕孑立,易安不甘,世传《声声慢•寻寻觅觅》;昔日君王,汴京为囚,后主心酸,留《虞美人•春花秋月》……
这段仿写,内容的丰富、事例的概括、句式的选用、语言的凝练、排比的气势均与被仿段如出一辙。
二、仿格调技巧,以求神似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清、静、悲凉。这种感受源于郁达夫的不平遭遇。他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