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
- 资源简介:
约2920字。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
XY888 改编
笔者多次参加河南省的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发现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问题有:不明句式特征,不明词类活用,不辨古今词义,该补不补成分残缺,看不出古字通假,专有名词强行翻译,该删不删成分赘余,脱离语境误用词语等。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学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不明句式特征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1) 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2010年全国卷Ⅰ)
解析:“胁王以危言”是状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危言胁王”,应翻译为“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
(2) 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年江苏卷)
解析:“敛以嫁时之衣”是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嫁时之衣敛”,应翻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甚矣吾贫可知也”是主谓倒装句式,正常语序为“吾贫甚矣可知也”,应翻译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3) 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2010年天津卷)
解析:“亦不之虑”是宾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亦不虑之”,应翻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 不明词类活用
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有不少考生不辨明词类活用,造成失分。翻译时必须善于辨别,认准是哪类活用,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如:
(1)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010年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师”名词作状语,应翻译为“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2010年天津卷)
解析:此句中第一个“衣”为名词作动词“穿上”,“袖”也是名词作动词“袖子里藏着”,翻译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3) 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010年安徽卷)
解析:“百姓安之”中的“安”是意动用法“感到心安”,应翻译为“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三、 以今义当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