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4020字。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想与教学反思
题记: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
一、课文分析及教学初步设想
《伟大的悲剧》一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英国著名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所写的传记——《争夺南极的斗争》中的节选。我们都知道,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一个月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人却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这篇文章与其他11篇分别记述了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个集子里,这本集子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把斯科特等五位探险者描绘成英雄,不仅是英国的英雄,而且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来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而且茨威格的作品直指人心,他把人心最本原的东西捧出来托到高处,令它璀璨放光。让读它的人不禁生敬生畏——原来人竟可以坚强如斯、无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贵如斯!应该说,无论从品质熏陶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都是一座很可挖掘的宝库。但这么长的课文,这么多的感人细节,这么深沉炽烈的情感,怎样让学生靠自己来发现和领悟上述的东西呢?我设想了一下,感觉到:如果对于南极考察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多,他们未必能够体会斯科特一行的艰难,也未必能够领悟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价值;如果没有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他们未必注意叫人深深感动的细节,也未必有兴趣在这长达四五千字的文章中挖掘“悲剧”悲在何处、“伟大”又伟大在什么地方。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并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如果能找到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篇篇幅长、思想内涵深的文章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深刻的认识。”本着这种想法,我对《伟大的悲剧》进行了尝试。
二、教学过程回放:由于课文篇幅长,思想内涵较深,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安排了预习,让学生不仅读课文,还上网搜集作者和有关“南极探险”的资料。
第一课时,便由学生展示、朗读并讲解以下内容:作者茨威格的介绍;南极艰险环境的介绍;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极极点考察实况;胜利者阿蒙森的简介;斯科特的“绝命书”;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情况。老师只从旁引导,由学生把持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慢慢进入主动和兴奋状态,而这些资料的互通有无,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
第二课时,我把它上成公开课。第一步,请学生起来复述文章大意,训练学生概括叙述的能力。上节课,同学们虽然还没有进入课文,但也了解了不少东西:比如课文的作者,比如南极考察,还有我们的主人公斯科特南极探险的背景,还有他的对手阿蒙森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正好,今天来到我们的教室里听课的老师也想听听这个故事,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东西。第二步,通过题目解读课文,理解其深刻内涵之“悲剧”。 1、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又用“伟大”来形容呢?这样的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问而不答,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