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从“同学们”到“孩子们”的感动
- 资源简介:
约3870个字。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
------从“同学们”到“孩子们”的感动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很亲切地称“孩子们”,让我有了一丝的感动。关注情感,体验亲情;民主平等,人文对话;善用评价,张扬个性,这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前多一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能多一份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人文性;情感;对话;评价;个性
作者:杨建艳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不能没有感动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独有的真情来触动和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感动,让真情的光芒在课堂上闪耀。
一、关注情感,体验亲情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老师的感情投入,比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假若语文老师冷若冰霜,学生又怎能动情?老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课堂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耦合。利用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获得首先取决于教师科学学生观的树立。教师首先把学生当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独立的人,并用爱来浇灌师生之间的情感之花,师生之间才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与畅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对象性关系和意义关系。对象性关系是从哲学认识论出发,师生之间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主─客”关系或“我---他”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以传递知识为中介的知识授受的关系,往往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体现了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老师上课总喜欢这样开头“同学们……”、“大家……”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一致性。意义关系则是从交往论出发,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从意义关系看,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两个人纯粹作为“人”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在这种意义上,老师上课总是亲切地说“孩子们……”、“孩子……”,初次听到这种称呼时,作为老师的我感觉从头到脚地舒服与惬意,更何况孩子们呢?有了亲情的参与,让人倍感亲切,师生关系在此刻得到了深化。
从“同学们”到“孩子们”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但对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却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孩子们”三个字一出口,对于教师来说,也能享受些许温情。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有耐心,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