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从原始歌谣起,中国诗体之句式,由二言、三言、四言、杂言,而五言、七言诗体之模式,由古体至近体至现代,经过了长期的演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兴盛的体裁。
一、 先秦
1. 原始歌谣
人类在最早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了语言和语言艺术。之后,人类又由劳动的节奏产生了音乐,由音乐产生了歌词。《广雅》曰:“声比于琴瑟曰歌。”《尔雅》又曰:“徒歌谓之谣。”歌者,合乐演唱也;谣者,无乐演唱也。歌与谣,虽同源,同为演唱,但也有异,在于是否合乐。后世认为,合乐者与不合乐者俱为能唱者,凡能唱者,必有歌词,而歌词即为诗也。原始歌谣,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
由于人类早期的语言简单,以及劳动时的动作、工具所发出的声音大多简洁明快,大体上形成两音一顿或一音一顿的节奏,所以最早的诗歌是二言或三言的。如:
断竹,续竹,飞土,啄肉。﹝《吴越春秋.弹歌》﹞
诗中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这是二言的,三言约有如
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易经.讼卦.九二》﹞
这是一首古老的诉讼之歌。
这些诗和歌在产生之初,与音乐、舞蹈是密切结合的。《尚书.尧典》曰:“帝﹝舜﹞曰:‘夔 ,命女典乐,教冑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记述了先民歌舞的情形。“操牛尾”是歌舞时手襄拿耆牛尾,“投足”是踏脚,一种舞蹈动作,而节奏把这几种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诗经》
随者音乐的发展,诗歌创作也日见勃兴。到了周代,诗人遍及朝野。并有了献诗、采诗等制度,四言诗也日臻成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随之而产生。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211─公元前570年)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它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前称 “诗”或 “诗三百”。汉代之后,汉武帝独尊儒术,遂称《诗》为《诗经》。《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根据音乐性质和诗的内容,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
《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翩、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民歌共一百六十篇。其时代,小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朝会之乐,共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颂”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态、舞形﹞的意思。《颂》一共分三个部分: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共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的后代宋国君主祭祀商始祖的歌,产生于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和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
《国风》头一篇是《关雎》,《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这四篇合称为 “四始”。
在体制方面,《诗经》主要是四言体,篇幅短小,分章,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3.《楚辞》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宋黄伯思《释名》道:“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辞﹞。”﹝《校定楚词库》﹞从此,《楚辞》就成为《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感叹词“兮”字和“其”、“以”、“于”、“而”等虚词相互配合,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寓整齐于变化之中。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借鉴了楚地文化创造了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批楚辞作者。
《楚辞》的美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奇浪漫,惊心动魄。《楚辞》的美代表了战国时代一种新的审美观念。战国是一个哲人群起的时代,怀疑、探索、思考,是那时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弃的。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人在诗的领域襄也进行新的探索,《楚辞》就是这个阶段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还运用在对篇章构思的开拓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且对以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魏晋时期
一、 两汉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 《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