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自主探究
宿迁市钟吾初中 张正国
先比较两个《小橘灯》的教例:
(一)1.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部分:找出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并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二部分:找出小姑娘的语言、动作描写,并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
4.分析第三部分,并归纳中心思想。
5.归纳总结写作特点。
(二)1.通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②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讨论:一个幼小、瘦弱、贫穷的小姑娘,却让作者十几年后怀念她,怀念这个仅见过一次面的小姑娘,这位小姑娘到底有哪些令人感触地方给作者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3.交流讨论结果,归纳学习所得。
教例(一)显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分段,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最后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教师跟着教参走,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重复那些单调乏味的步骤,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真是事倍而功半,挨累而不落好。
相比之下,教例(二),从教学角度看,更注重整体感知课文,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接受小姑娘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的首位,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感知、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和点评、勾画、归纳、比较等各方面的阅读技能。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带着探索问题去读书,显得更主动,思维更活跃且富有创造性。讨论交流时,气氛更热烈。这样的课堂,不仅大大增加教学容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把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叫做探究式教学方法。下面将本人对这种教学方法探索的结果汇报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