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 资源简介:
约4130字。
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摘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完美”?还是“真实却有缺”?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我们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称得上是另一种“完美”。课堂中会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关键词:完美 真实
有缺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就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拿这些公开的语文课来和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作对比,前者是否多了许多“演练和功利”,而后者则更多了许多“真实和有缺”呢,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比对语文教学中的“公开课”和“非公开课”,就会凸现出这样一个矛盾:语文教学中该追求“完美”,还是允许“真实却有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现象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
而“完美”只是相对来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动态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递是速时生成的,教材的内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下,课堂即时产生问题、生成知识、出现“意外”。一堂课,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知识“运动轨道”,但不可能是直线行进的,能“基本完成”已然不错,达到“完美”的境地更是难。因此,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难以寻觅的“完美”,而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难道不能算是另一种“完美”吗?那些在教学中师生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天然和精彩的瞬间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