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的完美

作者:王冰伊  时间:2007/4/5 8:20: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40
      艺术总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因而与艺术有关的才子佳人的传说就成了人们心里永远的童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清照与赵明诚;秦观与苏小妹;罗伯特·勃朗宁与伊丽莎白·勃朗宁;萨特与波伏瓦……这样的童话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前不久在一本杂志中读到一段对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的评价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这样描述一代才女乔治·桑:“我们谁都不知道她对肖邦是否怀有真爱。她把肖邦带到南方的巴利阿群岛的城堡和她居住。她从这次同居生活中获益匪浅,用所得到的材料写成了《马略卡的冬天》。但可怜的肖邦得到了什么?他得到的,是拉雪茨神父公墓的一捧黄土。肖邦在1849年离开人世。如果他没有遇见乔治·桑这样的女人,也许还会多活一些年。” 
  这段摘录的真实性我们姑且不去考证,它之所以震撼我,是因为在此之前不说考证,我甚至从来没有思考过究竟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是否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美好。我只是人云亦云地附和着那种关于才子佳人的陈词滥调,将他们的爱情奉为艺术史上又一经典浪漫传奇。w 
  我不怀疑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传说中他们的故事美好得令人无从怀疑。一位是钢琴界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一位是文学界百年不遇的“旷世才女”,这两个人的相爱仿佛是一种神的旨意和众望所归的结果。他们理应相爱,理应琴瑟和谐,理应白头偕老,理应享有完美的爱情。
  但偏偏是在这种理直气壮的“理应”下面,事实却往往背道而驰。人们通常只会看到“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下去”就不会继续追究,究竟王子和公主幸福吗。就像人们只知道乔治·桑和肖邦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爱情的感情,很少有人去揣测乔治·桑的动机,很少有人去了解这“爱情”不完美的结局。我曾在一本学生作文选上看到某学生大赞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称这是一段完美的旷世之恋。我并不鄙视作者的一知半解,因为我可以理解,她可能不是一个态度极不严谨的作者,只不过犯了个小错误,将自己臆想的合情合理的完美给予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她大约只看到他们爱情的开始就如是地相信会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这种错误无疑是可笑的,但这种错误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作者或者说许多人心里的某种臆想。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少的人相信完美的童话了,《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成了学龄前小朋友的催眠曲,成年人有几个相信这些作家的鬼扯。我们不相信童话,因为理智的我们在生活的洗礼中逐渐明白:像我们这样成天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的凡人,童话是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但在内心深处很多人是渴望童话的,于是肖邦和乔治·桑就成了这童话的载体。他们符合童话的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不是我们的世界。就如童话总是要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即便是在现代也得发生在哈利波特或纳尼亚的魔法世界中。肖邦和乔治·桑亦是如此,他们不是凡人而是举世闻名的天才,他们生活的圈子我们无法涉足。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世界,因而根据自己的臆想为他们的世界镶上了童话的花边,将我们得不到的完美全都赋予了这些在我们的意念中理应完美的人们。我们不相信“王子”与“公主”,却相信肖邦与乔治·桑,其实这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白雪公主”。
  事实上,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传奇故事都并不完美。例如秦观和苏小妹,其实,去过眉山的人都知道,根本就没有苏小妹这么个人,至于那个“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对联也是人们臆想的智慧结晶;再比如,那个被视为经典的萨特与波伏瓦,其实据可靠人士透露,萨特对波伏瓦的感情并没有波伏瓦对萨特那样热烈,他们的爱也绝非一般人认为的那样纯粹而高尚,因为波伏瓦是双性恋的缘故,他们甚至常常共享同一个情人。听了以上这几句,许多人都会为自己心中的童话被玷污而感到愤怒,但童话本就是由人们构想出来的,因而迟早会有人来点破这些梦。
  臆想的完美自然会有人来反驳,但真相公之于众时相不相信依然是我们自己的自由。由于真相往往是不乐意被接受的,在这一类无伤大雅的问题上,你可以选择迷途知返或者执迷不悟。我们怎样认为肖邦和乔治·桑是我们的选择,与肖邦和乔治·桑无关。我们所喜爱的,所津津乐道的并非真正的那段历史上的爱情,而是我们心中的那一段,因为那是我们自己臆想的完美。
  点评: 
  每个人的心中都在编织着一个个唯美的童话,我们要让一切尽可能如想象中的完美,尽管这一切只是臆想,我们却乐意让自己的思绪在臆想的缝隙间自由舞蹈。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完美,它可以弥补我们心灵的空缺。编织童话,编织美丽的梦,生活在喧嚣的城市,能做一个有梦的人其实很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