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诗歌教学属于文学教学,自有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而诗歌又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诗歌教学也就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有着数量繁多的诗歌作品,而且有着丰厚深邃的诗歌创作理论和欣赏理论。“诗言志”,这是中国诗歌理论的最高概括。“赋、比、兴”,这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中的“比、兴”手法,是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的一把钥匙。为什么要学诗?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义呢?难道学诗就是消遣消遣,进而陶冶陶冶吗?孔子是把学诗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诗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诗可以化解块垒,平衡心态,消释不良情绪,使身体健康长寿。诗,主要的还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据说郭沫若诗情发作时,全身颤抖,激动难已,就地打滚,有一种不吐即死的生命渴望。我们读他的《女神》及《雷电颂》就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生命的脉搏。
从不学诗,不也活得很好吗?诗人不就是一群疯子吗?当然,从生命最底层的需求(马斯洛的生命需求说是分层次的)来讲,温饱为要,其他次之。但是,诗并非单指那些进入文学殿堂的所谓大雅之作,老百姓的“杭育杭育”也是诗。任何一位母亲在哄怀中娇儿时,总无意识地哼出动听的曲子。这都是生命的需要,是生命的支撑。何况诗是人类精粹语言凝成的高级精神活动的结晶呢?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我在大陆讲授古典诗歌时,就曾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讲诗的课我们也很爱听,但我们读这些古典诗歌有什么用呢?’我当时就回答他们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她又说:“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的确如此,现代人过于重视物欲,一切只看眼前的利益,于是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颗关怀宇宙人生万物的活泼美好的心灵。这也正是社会人心之所以堕落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以上理解,得出下列结论: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泳、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诗歌的审美要求。但我们不能把情与景平列。诗总是以抒情为宗。全似写景者,实际上还是抒情。写景就是抒情,或者说写景乃抒情方式之一种。王夫之对二者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