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两则》教学案例
来源:汪帮清
一、设计思路:尝试“问题探究教育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和运用。
科学人文教育和研究性学习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动、互助地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发现,努力激活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达到这一要求的途径很多,“问题探究教育模式”是其中的一种。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问题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伊索寓言〉二则》这一“问题探究式课例”的设计目标是:①了解寓言的特点;②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③训练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具体操作按“设问定向——自读探究——交流评价”的程序展开教学。“设问定向”是教师根据课文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设列问题(印发问卷),给学生自主学习作导向性的指引。“自读探究”是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完成问卷,或独立思考,或查找资料,或探询家长……学生的这个自主探究活动过程是完成课例任务的关键所在,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交流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问题进行探讨、归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这个课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安排的:①教师先行设计问卷(见后)。问卷力求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上达到这样一种理念:A、按课文自然流程引导学生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的“四读法”,即读课题、读提示、读课文、读练习。B、每一读设置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课文的主体知识和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如领会寓言的特点并依此分析寓言,学习一种题目结构形式和课文结构形式,掌握一种归结性句式,通过讲故事和写续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想象训练等。②问卷在上课前的3—5天或一星期下发,留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着手准备(因为问卷的题目编制是由易而难,愈往后难度愈大,学生短时间难以拿出满意的答卷)。③问卷的“交流评价”用两课时。问卷中的1—4题一课时,第5题一课时。(第6题课后完成)。④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问卷,然后将问卷以小组为单位装订,在全班交流,或张贴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内展览;并择优评改向有关语文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问题探究式教学”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