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思路》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4650个字。
《把握文章思路》学案综述
研究价值
把理清文章思路作为一个教学训练点, 因为这是一项基本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第一次把“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列为“阅读训练”内容, 与此相衔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 这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概念解析
什么是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通常以节、段或句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遵路”才能识“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阅读、写作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目的通过分类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中整体感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分析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所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结合
教学设计
1、设计意图及过程
思路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文章的思路是文章外在结构形式与内在情感脉络的和谐统一,它是段落层次、谋篇布局、主题情感等多方面的整合。然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概括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手段;在梳理层次的基础上,理清情感线索,把握情感脉络,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关键。
在进行本学案研究时,我们的初步设计是从概括文章段意入手,接着分析文章结构(划分层次),然后是把握文章线索,即采用“概括—层次—线索”的模式,实现“内容—结构—主题/情感”的一脉相承。后来,鉴于概括的学案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讨论决定在此学案中不在赘述。经过调整,进一步改进了设想,采用了“标志词—关键句——线索”的模式,实践“词—句—篇”的点线面流程。
在采用方法上,初始方法是“规律—应用—训练”,也就是先总结规律,再引导学生应用规律,掌握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清晰明了,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应用起来比较轻松;但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则理解起来比较生硬,运用得也不协调。后来,经过总结分析,集中谈论,我们进行了方法的完善,即采用“例子—归纳—运用—总结—训练”的模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接受过程,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课时划分
寻找标志词语,梳理文章结构(1课时)
把握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1课时)
整合情感线索,体会文章主旨(2课时)
方法指导实践,综合能力训练(1课时)
《把握文章思路》学案之一
寻找标志词语划分结构层次
[方法阐释]
划分段落层次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大纲》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提出了“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要求。
在划分文章结构时,要善于抓住标志性词语。一段文字,其结构的整合和思路的推进,往往由标志性词语连缀统一,抓住了这些词语,我们就能清晰明了地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使结构划分有章可循。
例一一、乡愁
○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3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4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