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
- 资源简介:
约3670个字。
论语新解
摘要:面对着《论语》中的翻译注释,往往读者人云亦云,随口一念,随意一听,理所当然的便接受了,不再深究,也不会问为什么。为此,本文就此对《论语》中的开卷之首的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字:说乐知辩证新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论语》的开篇之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在这一段文字中,接连用“三乎”以及三个疑问句,虽然简明易懂,大家耳熟能详,随口一念、随意一听,不再深究。但如果在每一个问句之前加上一个“为什么”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说的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对于这句话,我不经想问:学而时习之,凭什么一定就“不亦乐乎”?孔夫子这句话,究竟能不能成立?首先,我的理解是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有具体的语境,并且多半是有特定的对象。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应该是孔子对门下学子们讲的一句话;其次,大家都知道,学生多有厌学的倾向。即便孔子招收的学生是自愿前来求学的人,他们面对枯燥的学习,就会喜欢吗?在孔子学院,他的学生们具体学习一些什么功课?孔子又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大家“快乐学习”的原因。《论语》【1】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们由此得知,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那里,人文学科便已基本形成,并且被确立为四大科目。即所谓的文化教育、言行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孔子主张寓教于乐,主要是通过和学生们轻松愉快的对话来实现这些人文科目的教育的。他的门下除了读《尚书》,读《论语》之外,还开设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音乐、射箭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算法(今天的数学)。在《周礼》【2】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礼:礼节(今指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管子》【3】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只要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辱耻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又如“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4】意思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