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学子齐诵论语”大型朗诵会串联词
作者:撰稿:渭南市下吉中学 王满仓 时间:2011/9/30 18:16: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27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在世时即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后世尊称其为“夫子”“孔夫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他修《诗经》,序《周易》,著《春秋》,创儒家学派,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和全世界。
如果说苏格拉底是举起西方文明圣火的智者,那么孔子就是举起东方文明圣火的哲人。东、西两把文明圣火,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孔子及其思想哲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站在人类历史以孔子及其思想为共同价值取向的今天,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说,孔子是中国的,孔子更是世界的;我们有理由骄傲地说,中华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我们可以自豪而骄傲地说,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明天,中国应该也能够为全世界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两万余言。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是为全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当之无愧的经典评价。
《三字经》云:“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读经典,诵《论语》,传国学,塑文明,继承和发扬以《论语》为核心的国学名篇,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从大声诵读《论语》开始,为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和“文明校园”而努力,为传承传统文化、华夏精魂和人文之本而发奋!
下面请听“三千学子齐诵论语”大型朗诵会第一篇——“序言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主持人简介《论语》中“孝”的思想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这是《论语》奠基于华夏文化的精华之一。孔子认为,仅仅赡养父母,供奉父母足够的衣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心存敬意,反之与犬马无异。孔子认为“孝”乃一个人德性修养的第一步,以此为基,进而将这种“孝悌”之义推广至一家、一国,便能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慎终追远”的民俗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广袤的华夏大地,并将持续不断的传扬下去。
下面请学富五车、待生亲切的的赵春西老师给我们谈谈《论语》中“孝”。
赵春西老师答解词(孝)
“孝”文化,的确以我华国为最,这是最值得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精神基因。孔子说过,孝乃德之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希望诸生能以“孝”来约束自己,做一个不忘生命之所由的人,这才对得起赐予你生命的人!
孝文化起于西周,经过发展丰富,进而成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希望广大学子爱祖国,爱人民,人人敬先贤,个个爱父母。孝文化万岁万岁万万岁!
3、主持人简介《论语》中“仁”的思想
《论语》20篇只有4篇没有谈及“仁”,其他16篇都谈到了“仁”,总共达110次之多,
也就是说,《论语》中每10几个字就出现一个“仁”字,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由此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地位很高,以至于人们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仁学”。
以现代观念来看,“仁”乃内心和谐、与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之义。“仁者爱人”“杀身成仁”“里仁为美”“当仁不让”等名言就是这一理解的佐证。让我们诵《论语》之文,察圣言之微,做一个现代的“仁”者,不亦乐乎?
下面请语文教研组长、教学有方的刘建吉老师给大家谈谈《论语》中的“仁”。
刘建吉老师答解词(仁)
“仁者爱人”等名言足以证明,儒学可以概括为“仁学”。这个词含义广泛,内容复杂,需要我们用心读解;但可以肯定的是,“爱人”“克己复礼”是“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的伟大事业,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周游列国而不受欢迎,但历史证明,安定和谐的社会是非常需要这种理念来支撑的。
当今世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愈来愈受全世界人民欢迎,就是非常有力的证明!
4、主持人简介《论语》中“为政”的思想
孔子主张德政礼治,反对武力杀伐,提倡爱惜民力。论语有言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作为一国之君,只要实行德政,百姓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斗一样而归附他,君王的地位也就非常稳固。在今天看来,孔子的德政思想依然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之后,接着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文明奋斗目标,其思想基础就来源于2500年前的孔子。
下面请态度温和、教学严谨的张丽岚老师给我们谈谈《论语》中的“为政”思想。
张丽岚老师答解词(为政)
《论语》的思想非常丰富,其要义虽说以“礼”和“仁”为核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论语》中也充满了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大概是孔子论述“为政”思想最为著名的表达。他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以德治国。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系统化为“仁政”学说,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这样便形成了“孔孟之道”。
5、主持人简介《论语》中“为学、做人、处事”等思想
孔子主张终身学习,而且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其实就是学习的一生;不仅如此,孔子所主张的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学习理念。这与现代学习理念不谋而合,显示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高度成熟。孔子又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并将之提高到治国理政之基的高度。孔子要求人们做君子,认为通过修行学习,人人皆可圣贤。一部论语可以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礼”,孔子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下面请口齿机敏,朗诵艺术娴熟的李红亚老师为我们谈谈《论语》中“为学、做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
李红亚老师答解词(为学、做人、处事等)
同学们,通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所说的话,很多的都是关于为学、做人、处事的;你也会惊讶的发现,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而且讲述了很多关于如何学习的方法、原则,“学而时习之”这一章是最著名的;你还会发现孔子十分注重个人修养,这才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
6、主持人引导课本剧《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是中华第一师,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记载的就是中华第一师的中华第一课。这是孔子给四个学生所上的一节“人生理想课”,在《论语》里为数不多的故事类篇章中,这是十分著名的一章,师生之间的问答、音容笑貌和个性毕现的不同态度显露无遗,非常值得回味。瞧,2500年前经典课堂又精彩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7、主持人简介孔子的人生态度
孔子最为著名的人生态度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身处“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要求人们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们各归其位,社会就能安定。然而各诸侯国为土地和人口不断征战,孔子的主张注定不受欢迎,但孔子周游列国,不断游说,即使屡次受阻,依然志向不改。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生态度,就是在今天也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其他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都是孔子昭示给后人的积极人生态度。
下面请擅长哲学、开阔我们视野的王三卫老师给我们谈谈孔子的人生态度。
王三卫老师答解词(孔子的人生态度)
我觉得,孔子首先是一个特别好学的人,从“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就足以看出这一点。这种精神境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陶渊明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这一精神的另一种表达。
其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憧憬安定和谐的社会。建国初以及文革十年,认为孔子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倒退,这是对孔子的大误解;以今观之,“周礼”不过是“道不拾遗、民风淳朴、人人遵守礼节”的和谐和会图景的象征,孔子的主张是知识阶层忧国忧民的一份良知。这种社会图景在刚才的短剧表演中已经得到形象展示,曾点的回答之所以受到孔夫子的特别肯定,就是这个原因。
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陶渊明“桃花源”等都与孔子的社会追求相一致,其实这也是整个人类的追求,到了现代就是“共产主义”。
8、主持人简介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
孔子是中华第一师,是全体教师的偶像。他一生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二人。众多弟子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曾参以“孝”闻名天下,并著《孝经》;颜回德行优异,孔子对他大加赞赏;南宫适慎言慎行,孔子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由此可见,孔子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爱教导学生,无分贵贱,有教无类,对学生的成长也总是赞赏有加,甚者结为亲眷。
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的确是现代教师应该认真借鉴的精神遗产。当今的优秀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体现着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
下面请学校工会主席、多才多艺的王满仓老师给我们谈谈他对孔子对待学生态度的看法。
王满仓老师答解词(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
各位同仁,在教育改革向纵深阶段发展的今天,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树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观,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诵读《论语》,研究《论语》,我们会发现,2500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今天所崇尚的“赏识教育”在孔子那里早已经推行,从《论语》中孔夫子对学生所作的评价(今日之所谓“操行评语”)就可以看得出。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老夫子对学生的赏识程度令人惊讶。其次我们所谓的“爱是教育的源泉”,在孔子那里表现得非常突出,颜回先夫子而去,孔子悲恸而呼“天丧予!天丧予!”,其爱生如子之情感天动地。电影《孔子》将这一情景再现,周润发和任泉的表演令人动容。
同仁们,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爱投入到传递文明薪火的伟大事业中去吧,世界回馈给我们的将是无上荣光和幸福!
9、主持人引导《论语之歌》
经典难读难解,倘能谱之以曲,则当口口传唱,普及天下,不亦乐乎?幸者,有好事者为《论语》谱曲,放于网络,点击颇多,其曲既今既古,典雅而活泼,适于90后之喜好,确能娱于耳也!下面请听小合唱《论语之歌》,演唱者:
10、主持人简介《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成语”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成语之多竟达100多条,而且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之中,标语、警示语、宣传语中也常常出现。这恰恰证明——孔子不死,《论语》不死;这也恰恰证明传统国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社会怎样变迁,以《论语》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国学终将以其恒久的魅力扬名千秋万世而不止。
下面,让我们景贤书院全体师生用整齐洪亮的声音,表达我们对这位万世师表的万分崇敬之情吧!
现在,我们有请学校工会主席、王满仓老师指挥全体师生朗诵“格言、警句、成语”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