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小石城山记》两个难点探究及柳宗元山水游记解读
- 资源简介:
约3300字。
备课资料:《小石城山记》两个难点探究及柳宗元山水游记解读
流浪客 改编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记叙了发现小石城山的经过,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异的美。第二段,作者阐发了由见到小石城山而产生的思索和感慨。在教学中,第一段的内容比较好处理。学生可以很快地抓住小石城山地处荒僻,美丽奇异的特点。可是在第二段的议论中有两处学生有疑惑:一处是“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另一处是“是二者,余未信之”。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正确解读柳宗元在这篇山水游记中所寄寓的情怀。
首先,谈谈第一个问题——“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这个问题,是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是紧承第一段的“类造物者所施设也”而提出的。前后衔接过渡非常自然。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呢?
先说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思考并讨论。
学生可以找出此句的下文:“及是,愈以为诚有” 。到了这里,更加认为造物者确实有。那么这个“及是”的“是”,指的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是”指的是小石城山。具体指的是第一段的内容,即小石山奇异美丽的景色。小石城山外形很奇特,上边好似有垛墙房梁,旁边犹如耸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门,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小石城山还很神秘,神奇,山上城门里还有洞穴,投进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叮咚的水声,声音十分响亮激越,很久才消逝。有山有水,水藏山中,看不见,但可以听见,十分奇异。更奇的是它的外貌,无土壤却生长着嘉树美箭,“嘉,美也”,作者连用“嘉”“美”来形容山上的植物,可见树木的秀美。除了秀美外,还奇特坚实,线条硬朗,疏密相间,有卧有立,俯仰成趣。整座小石城山布局和谐,无论形貌都非常别致。好像智者有意设计创造出来的。除了造物者谁能有如此的鬼斧神工呢?所以作者说“愈以为诚有”。
从写法上看,作者把小石城山写成如此之美,也就是为第二段的这句“吾怀疑造物者之有”作铺垫的。
再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无”。作者认为造物者不将小石城山放在中原,却放在偏僻荒远的永州,千百年来,不被人欣赏,造物者付出了辛劳却没有价值,如果造物者是明智的,就不应该这样做。而现实情况是如此,恐怕造物者是没有的了。概括的说作者怀疑造物者的“无”有两条原因:一是,小石城山所处的位置偏僻。二是,小石城山美而不被人发现、欣赏。
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可以引导学生谈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展开联想,柳宗元的身世是不是恰好与小石城山神似。柳宗元,少年得志,才华横溢。韩昌黎《柳子厚墓志铭》记载,“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既是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政坛新锐。他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他和刘禹锡等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是改革集团的骨干。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后来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永州这个“夷狄”之地。柳宗元在永州共生活了十年。这十年,他是政治上的弃儿,他的才能不被赏识,他的抱负不能施展。他的境遇就像小石城山一样。作者的性格也与小石城山相似。他笔下的山“奇而坚”,峻洁而劲健,如同作者横溢的才华和孤高、坚毅、耿直、执着的性格特点。小石城山是作者境遇、性格的外化。
而“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作者对造物者的存在表示怀疑。在这疑问的语气中,表现出作者对小石城山被冷落的惋惜和不平。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这个惋惜和不平,也是作者对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的悲愤和不满。正如明代学者茅坤所说作者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而造物者也暗指最高统治者,作者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也暗示了他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和不满。本文的主题也就在这里。
小石城山,在这里,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它已经是一个人格化了的客观载体。作者通过它,来表现自我的情怀。而这种写法,我们通常也叫做象征。在此,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其次,谈谈第二个教学难点 ——“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二者”和“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