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听求小语文优质课有感
内容提要:结合求小的语文优质课,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能相互学习,主动伸出手去,共同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形成共识,推动这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衔接 “过渡期” “半扶半放”
11月5日,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衔接,杭十五中的语文教师来到求是小学,观摩、学习了两位教师举办的优质课。一堂课是讲读唐诗——杜牧的《山行》。 老师优雅的形象与柔和的声音散发着亲和力,学生如沐春风。课堂上播放的音乐、图片领着师生进入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中,感受了秋的气息,引人入胜。这节语文课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启迪。
第二节示范课的内容是《少年润土》。老师的教学风格平实,富有内涵,如一碟地道的绍兴茴香豆,够嚼劲。老师采取课堂对话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后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
这些教师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学语文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十五中语文组的教师,从中感受到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改革的曙光。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少小学教师已着手做新课标教育的前期工作,向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进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展示广阔的精神天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教师容易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尤其初一上半学期是学生的“过渡期”。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