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倾听”为话题作文导写
- 资源简介:
约24890个字。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倾听是一种亲和的态度,它的对象可以是人,如长者的教诲,他人的牢骚等;也可以是自然,如莺歌燕语、山风松涛等。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① 所写内容要在话题范围之内。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散文。④自拟题目。⑤不少于700字。
二、作文阅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⑴继续坚持开放性。
试题只设置了一个话题范围,而在立意、选材、角度、体裁、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未作任何限制,考生可以通过各种“倾听”,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和见解。这种开放度与灵活性,既能从观察积累、思想认识、思维活动、感受能力、表达水平等多方面检测考生的综合素养,又给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与的宽广天地
⑵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普遍可靠性。
该话题的内容范围为广大考生所熟悉,切合考生的生活实际,题中指出的“倾听”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考生不难有自己的发现和领会。考生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累,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都会有话可说。该话题对所有考生机会均等,在写作过程中不存在对谁有利对谁不利的弊端,因此也具有公平性。
⑶题型结构直截鲜明。
有导引语,设定内容范围,引导思考方向;有引出话题主干;有说明写作注意事项。表述简明直截,题意明确,降低了审题难度。
(二)审题立意
“倾听”意为“虚心地听取”,导引语中也有“倾听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所以它不是简单地听取,更不是无意听到,而是一种有意聆听,一种带有主观态度的聆听。
这篇文章既可以写成人际交往类,也可以写成感悟思考类。
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意境的优美;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我们感受到激越的乐章和壮美的境界,倾听长者的教诲,我们如坐春风;倾听朋友的诉说,我们感受到友谊的可贵,我们可以由倾听不同对象带来的不同感受入手,写一篇抒情散文。也可以记叙一次倾听朋友发牢骚的经历,表现倾听的重要性。还可以采用片断的形式,由倾听世界各地的声音表现对世界上饥饿、战争等现象的关注。如我们可以听到非洲儿童饥饿的喊叫;我们可以听到耶路撒冷的枪声,不同宗教的人因信仰而战,受苦的只是百姓;我们可以听到怒吼的洪水声,它冲毁房屋,卷走百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三)本次作文存在问题
⑴偏离题意。
题意是在倾听中进行联想和思考,从而获得一份享受,得到一种体悟。但是,不少作文写了一些不符题意的内容,诸如“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请听我倾述”、“言多必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坚持就是胜利”等。
⑵虚空飘浮,不真不实。
例如:追求技巧性修饰,注重字句雕琢,但内容苍白单薄,感情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体验,凭空编造,牵强搬套,言不由衷。这些在“巧”与“美”的外衣掩盖下的作文,致命的弱点就在于缺乏“真”与“实”的内在“营养”。
⑶新模式化。
这种新模式就是:开头破题,结尾结题或点题,中间几个小段列举或生发一些名篇名句。本次写作列举的以爱因斯坦、霍金、海伦凯勒、贝多芬等人的事例为多,所举内容多属于同一层面的平行性增叠,既无角度的变化,也无递进的阐发,有的只是堆垛,引而不化,看多了,就有千人一面之感。
(四)教学建议
⑴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倡读、思、看、写的结合,切实加强写作基础能力的培养,切实改变仅为应试而授之以某些固定模式,而忽略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⑵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多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写作主观能动性。写作是个体的创造性很强的精神活动,如果离开写作主体积极参与的意识与愿望,作文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