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话题,选择角度——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例谈
作者:秭归二中 李双红 时间:2011/4/15 7:0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58
我们如果教给学生一种分解话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联想把一个话题分解成许多子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写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使文章跳出题目提示的圈子,使得文章立意新颖一些,还可能发现许多内容就是平时写过的或以前见过的,只要在原有基础上稍微作一下调整即可,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下面就话题作文的不同类型作简要分析。
一、观点式:无论如何分解,一个原则就是话题的观点不能改变。联想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联想的内容越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1、扩展法,即添枝加叶,在话题的适当的位置加上修饰成分,以缩小写作的范围。2005年天津试卷“留给明天”如果从正面、反面入手可以把话题扩成句子:把________留给明天 ,不能把________留给明天 。这样就可以把“希望”“眼泪”“成功”“欢笑”“精彩”“自豪”“自信”“信心”“美好的记忆”“遗憾”“悔恨”“失误”“抱怨”“自卑”等词语中添加在线上,构成许多子话题,扩展以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许多东西可写,那就选一个最拿手的内容吧,这样就能够把写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替代法:有的话题用了比喻或借代等手法,是命题者有意设计的门槛,学生乍一看可能会产生思维障碍、一下子卡壳的现象。这时需要找一个具体的事物与话题构成相应的关系,化虚为实。如果能认真看好提示,把它换成本体或所借代的内容,就会发现原来题目并不难,也有许多内容可写。2005辽宁试卷“今年花胜去年红” 显然这“花”是比喻,比喻什么,是思考的重点:“花”一般比喻美好的事物,这样一分析就好办多了,它的本体可以是“诚信”“友爱”“文明”“良好的风气”“友谊之花”“科技之花”“普法之花”“和平之花”等,就是写“变化”“转折”“发展”也是恰当的。2005年江苏的“风头猪肚豹尾”2005年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也是如此。
二、词语式:它和观点式话题不同的是,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比观点式更自由、灵活。它也可以用扩展法,即添枝加叶法。具体讲可以从组词和造句两个方面入手。
1、组词法,在词语的相关位置加上修饰成分,缩小写作的范围,化大为小,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可在词语前加定语,也可以把话题作为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在短短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来。例如:2002年北京试卷“规则”:“生存的规则”“做人的规则”“文明的规则”“规则的冷遇”“人们眼中的规则”“规则的度”“从规则说起”“规则与变通”“我的规则观”“我说规则”“从规则说开去”等。
2、造句法:用造句把词语话题变成一个观点。如上面的话题可分解为:“无规则不成方圆”“无规则后患无穷”“规则需要不断更新”“把规则置于重要位置”“使规则发挥巨大作用”“应使规则成为规则”等。
如果害怕走题还可以把话题嵌入题目中。
三、关系式:学生写关系式话题时极容易顾此失彼,不妨用以下的方法试试。
1、联词法,用一种方法把话题的双方联系成关系明确的短语或句子,然后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写作角度。(它包含关联词法和非关联词法)
2003全国试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可以换成“(谁的:我、你、他、领导、老师等具体的人)感情亲(疏)对(什么)事物认知有(没有)(大、小、其它)影响”2005年全国试卷“忘记和铭记”分解成:“只能铭记岂能忘记”“既要忘记又要铭记”“应该忘记的和应该铭的”“忘记____和铭记______”等,2004年天津卷“材与非材”可以换成“德是判定材与非材的主要标准”“材与非材的标准是什么”。
大部分可以用关联词来分解:2005年全国二卷:“位置与价值”可以用假设、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来分解。
2、组合法:有的话题如果用这些方法都不合适的话可以尝试用组合法。例如2005年南通模拟卷作文“拥有与追求”,可以先把两个方面分成肯定与否定两个反面,然后组合。1、拥有了什么还要去追求什么,2、拥有了什么不去追求什么,3、没有什么还去追求什么,4、没有什么也不去追求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分解话题不能代替拟定题目,两者有区别:分解是为了选择写作角度,拟定题目则要求准确、新颖、醒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