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ppt79
- 资源简介:
共29张,课件制作形式较为精美,介绍作者,分析诗歌,总结艺术特色,教案约2050字,有相关视频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案
2000largeman
教学目的:
1. 通过诗歌的解读体会唐代某一社会时期的特点及人们的思想情感。
2. 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 体会诗中的审美意象,及诗中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背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2. 体会诗中的审美意象及情感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导读。自读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介绍及导读、学习第一、二首古诗
一.导读回顾所学的杜甫几首诗歌并依课件展示几首。
二.介绍诗人的生平生活背景。
1.同学依《随堂》“知人论世”作拓展讲解,把握几个要点如诗圣、诗史、“沉郁顿挫”诗风。代表作“三吏”、“三别”。
2.参考课件讲解杜甫的生平几个时期。明确所选的三首诗歌都是写于这一时期。
三.讲解《秋兴八首(其一)》
(一)准备阶段
1.审题,关注注解一,理解“秋兴”的内涵。
2.教师范读。关注基本字音。如:凋伤 暮砧
3.简单提及律诗的基本结构,关注颔联的对仗的特点。
4.同学朗读本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及情感。学生范读检测点拨朗读情况。
(二)解读阶段(小组合作交流思考问题,再讲解点拨)
1.诗歌首联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重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景象的特点。
(如萧条、阴森、衰败等)
2.颔联诗人专注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进一步特写了秋天的萧森景象,暗寓时局不安。朗读时关注“兼”“接”的重音,以体会天地相接之景的气势)
3.颈联诗人选取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有感而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关注“他日泪”“故园心”,理解飘零之感,思乡之愁)
3. 尾联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想一想其情感与第三联中的情感有没有差别?
(关注“处处”“催”“急”等字,虽都有思乡之情,孤旅之感。最后一联的情感更具有社会普遍性。提高了诗歌的主题)
个人粗见:
本诗可以理解为完整的启承转合四部分:首联从“玉露”起既是诗歌中常见的美文的写法,又寄托了诗人对自然风景乃至生活的喜爱,无奈“凋伤”“萧森”二词点出了自然环境的萧条阴森之恶劣。这两句诗领起全诗的悲愁的情感基调。颔联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