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节晚会对联并歪批之
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是一个亮点,虽然我没有认真看晚会,但还是专门在网上找了对联来欣赏,在cctv的论坛找到5天下无双5的点评,转载如下:
歌舞联: 金鸡报晓,听玉笛金声,鼓乐和鸣,四海普天贺岁;
丹凤朝阳,看银花火树,龙狮劲舞,九州举世迎春。
这联上下句的最末分句让人觉得:话说着说着被什么东西一绊,那话儿就哽住了,如改为七字,这样句式便是:4,5,4,7。读来是否要通畅些呢?金鸡报晓,听玉笛金声,鼓乐和鸣,四海普天同贺岁;丹凤朝阳,看银花火树,龙狮劲舞,九州举世喜迎春。
另:上下联前三句意思有点重复,或者撤去前一句。领字“听”与“看”若放在句首感觉也许会不一样。
地方对联:
1 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这副对联,我感觉最不妥的地方是“一江两岸”。我不知道是谁提出了这种无知的说法。要说“两岸三地”,这种概括很准确、很到位。但是说“一江两岸”,就好像描写一个人:此人长得两个眼睛、两只耳朵、两条胳膊、两条腿。谁说过“一江三岸”什么的?再说了,“一江两岸”能代表上海的特点吗?所谓“一江两岸”的城市恐怕能举出一大串来。另外,字面上应当是“京华”对“申城”、“奥运”对“世博”,但是囿于平仄全都错位了。
这倒是,京华”对“申城”、“奥运”对“世博”,但是囿于平仄全都错位了。 不过“一江两岸”我倒不觉得不妥,好像以黄浦江分为“浦东”和“老上海”两个部分,“浦东”名声之响,举国无双,两岸也可以算是两个时代的标记,所以“一江两岸”的用法还是可以的。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熟悉上海的朋友指正。
2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且不说这副对联在字面上对得多么不工整,连上联的两个“天”,下联都没有对上;也不讲上下联平仄多处出律(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我只想让他们懂得一个简单的常识——“港”是用来避风的,如何“笑纳万国风”?平仄上有一点问题倒是有的。但说:“港”是用来避风的,如何“笑纳万国风”? 就有一点抬杠的意味了。此风可以理解为“风俗”吧?至少在说“万国风”的时候是这样。
3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诸位,提到第三副,本大王实在不愿意再说什么了,和第二副差不多,怎么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呢?“春天牲畜像病人,牧人是医生;夏天好像上战场,牧民是追兵;冬季牲畜像婴儿,牧人是母亲。”嘿嘿,他偏说“春风马背牛羊壮”,不可教也! [蜀山剑隐]冒泡:呵呵,改成“牛羊瘦”好像太难看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英明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呕,过冬的草料足,所以牛羊壮阿。
4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横批:盛景争春
上联中“扎西德勒”,藏语的意思是“吉祥如意”。“春秋”是指“春季和秋季”(但是这里不能这样解释,否则,夏季和冬季就不吉祥如意了?)。也可表示整整一年,但是应当注意,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几度春秋”的句式。何不通俗一点,就是“雪域年年扎西德勒;天山处处乌鲁木齐”也顺畅得多。另注:乌鲁木齐,蒙古语“优美的牧场”。 [蜀山剑隐]冒泡:苛求了,苛求了,几位老先生,能说出这样的大白话吗?
5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