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出路:
将主体性教育切实融入作文教学之中
佛冈县汤塘中学 罗慧琼
摘要:当今中学生的课内作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泛、思维单一、布局模式化、文风不正等问题,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消除上述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方略是——将主体性教育切实融入作文教学当中,激发源自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使写作成为他们的兴趣和乐事。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实感;主体性教育
作文,作为学生认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历来是考察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项目之一。然而,当今的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进行课外练笔颇为积极,作品不仅形式多样、风格清新,对社会和生活的见解也较为深入独到。而他们在课内作文写作时,一是态度上显得散漫倦怠;二是习作质量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落差呢?我对此试作分析。
一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课外练笔”和“课内作文”两个概念。所谓“课外练笔”指的是在没有外界硬性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的文字编织,如私人日记、投向报刊杂志的个人文稿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日常信件、纸笺等等。近年曾风靡一时的少年作家郁秀、韩寒所作的《花季•雨季》和《三重门》等作品,即属此类。相对而言,由外界硬性规定的、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限定内容的词句搭建,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内作文”,它一般特指在作文课上由老师做出确切要求的作文,也包括考试作文和家长布置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作文。
综观现今中学生的课内作文,其普遍特征是严重缺乏真情实感,很难有写作者的主体参与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容空泛,胡编乱造
内容空泛是现今中学生课内作文最为显著的一个弊病。按理说,如今少年学生的生活世界多姿多彩,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课内作文内容都显得苍白乏味。有的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有的闭门造车,脱离现实;有的夸夸其谈,胡编乱造,读起来叫人啼笑皆非。譬如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许多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