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
——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非科学性倾向
广东:周遵汉、王丽亚
课堂上,教师提问:“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有学生回答“是春天”,而教师标准答案则是“水”。这个例子,当今已经普遍认为是创造性思维向传统思维挑战的典型例子。然而仔细一想,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仅仅是他对句中“是”字的理解不同于老师的理解罢了,教师把“是”理解为“变成”,学生则把“是”理解为“将会出现”。究竟“是”能否作这两种理解,这里没有必要讨论。要指出的是,导致学生的回答同教师的答案不同的原因,是问句中“是”字的意思不明确。因此,学生的回答同创造性思维根本沾不上边。
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即使认可学生对“是”字的理解,学生的回答也不准确——把可能性判断当成了必然性判断。“是春天”已经含有“必然是春天”的意思,而事实上,“雪融化之后”不一定是春天。譬如,初冬时下了一场雪,过后很快天晴,“雪融化了”,然而这时仍然还是冬天。再譬如,在冬天下雪的时候,你从室外捧一捧雪放到火炉旁,雪很快融化了,然而这时也仍然还是冬天。可见,“雪融化”并非春天的特有标志,我们只能说“雪融化之后有可能是春天”。
学生的回答明明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然而多年来却倍受称道,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语文教学的非科学性倾向严重到何等地步,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简略谈谈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非科学性倾向。
一、文学成了“玄”学
这里所说的“玄”,不是“深奥”的意思,而是指文学作品没有规律、没有定论,欣赏文学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准确地说来,是文学成了谶语,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实际上,文学仍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特征是客观性、规律性。文学作品中的许多问题都有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答案。当然有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答案,但这答案的数量是很有限的,并且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不能片面下结论,更不能想当然。
正因为文学是一门科学,所以理解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一般说来,文学修养差的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较片面、较肤浅、准确性较差,理解错误的也较多;文学修养高的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较全面、较深刻、较准确,理解错误的也较少。
然而,在当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眼里,理解文学作品似乎不需要多少文学修养,几乎人人都可以有新观点,这些教师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凭一鳞半爪的依据下结论,可以牵强附会下结论,甚至可以随心所欲下结论。
这类现象,近年来到一些省、市级的重点中学听公开课,就常常碰到。一位教师在讲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时,就说作品中的“乌鸦”象征黑暗社会,其依据是“乌鸦”是黑的,作品反映的社会是黑暗的,二者有着相似之处。这就属片面理解文学作品的情况,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联系作品中描写“乌鸦”的有关语句,便会发现这位教师的结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