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课堂教学中暗示手段的运用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堡初中 田发德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因为暗示主要是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起作用,可以直接渗入人的心理圈,它比逻辑的、批判的和理智的途径快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暗示手段,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格外快速灵活和且牢固。
一暗示在教学中的分类
在课堂教学中,暗示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大体上分为如下几类:
(一) 随意暗示的不随意暗示
依据有无目的性可将暗示分为随意暗示和不随意暗示。随意暗示是暗示者本人有明确的意图,要受暗示者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暗示都是精心策划的、都有明确目的,所以是一种随意暗示。不随意暗示则是暗示者没有明确目的,无意识地向别人或自己和思想施加影响。
(二)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依据暗示的来源分,可把暗示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信息由受暗示者自我以外的人发出。如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声称要测定气味的传播速度与学生嗅觉的灵敏度。他打开一个瓶子,将一种根本没有任何气味的溶液倒在一团棉花上,用手捂着装出难闻的样子。他问同学们是否闻到了什么气味,同学们陆续举手,并捂着鼻子说臭不可用。教师的语言姿势成为一种暗示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集体性的嗅觉。
自我暗示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类是主体用词语来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这一般是在主体有意识的情况不进行的。自己要做某些事情,而又信心不足,有些心理障碍,可用此种暗示来解决。如学生在考试前担心紧张,可通过此种一些肯定性的自我暗示解决。另一类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而引起已有经验对自己心理的的影响。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实际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先前的经验成为一种暗示的因素。
(三)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依据暗示方式可将暗示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直接暗示是暗示者向被暗示者发出信息,使之迅速从容地接受,其信息直截了当,不存在迂回曲折,这种暗示不仅迅速,而且信息不容易被误解。在教学中直接暗示的效果与教师的威望密切相关。间接暗示也是暗示者向被暗示孝发出信息,使之接受。但是暗示孝动机被隐藏起来,他不明确指明意义,被暗示者需要从事物本身和行为本身来理解。间接暗示发出的信息比较含蓄,然而一旦被人接受,产生的体验比较深刻。在教学中采用间接暗示的地方较多,例如游戏、表演、竞赛等。在复习过程中,为了知识的单调重复,也大多采用间接暗示。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尽量选编一些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材料,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采用新颖、活泼、学生喜爱的方式。
(四) 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依据暗示的性质可把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则是一种有利于个体的、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影响的暗示。而消极暗示则是一种不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对人体有害的暗示。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的都是积极暗示,尽量消除各种各样的消极暗示。
(五) 肯定性暗示和否定性暗示
依据暗示的确定程度可以把暗示分为肯定性暗示和否定性暗示。肯定性暗示能增强一个人的信心,信念、勇气和能力等,而否定性暗示却会使这些信念逐渐削弱甚至丧失。无论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中都存在着这两种暗示。比如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尊重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行为等暗示给学生,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而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