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22字。
浅 谈 诗 歌 教 学 的 误 区
溧阳市埭头中学 陶 磊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往往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现就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浅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误区一:突显作者简介,隐没背景介绍
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篇名篇名作,要对作者作详细介绍,由于应试教学的习惯,语文教师往往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还在默写时经常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其实作者简介并不等于背景介绍。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教授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没有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误区二:注重字词理解,忽略字句赏析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尤其是在古诗当中。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有些语文教师把古诗等同于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的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