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职统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则,约25090字。
2014年高职统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1-3题。
(一)观沙砾记
贾平凹
正是中午,我在岸边的柳阴下乘凉,一抬头,看见河滩的沙地里,腾腾地有一层雾气,一丝一缕的,曲线儿的模样。看得久了,又似若有若无,灿灿的却在那雾气之中,有了什么在闪光,有的如火苗,那么一小朵,里圈是红的,外圈是白的,飘忽不可捉摸;有的如珍珠,跳跃着无数光环,目不能细辨,似其中有红、黄、绿、紫的色彩;有的如星星,三角形的,五角形的,光芒乍长乍短。我一时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叫小女儿去寻看,只是一片河滩,满地沙砾,漠漠视而不识,而升腾的雾气灼灼,使人不能久站。回到柳阴下又看,那光亮又在那里。女儿照着一点光走去,双手捡起,捂在掌内走过来,看时,乃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石片极平凡,三角形状,边角已成光滑,上边隐隐有几道石纹,并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见有彩,拿近眼前, 黯然无光。女儿很是纳闷,问:它在沙滩灿烂,在这里失色,这是怎么回事?
是怎么回事,我也不解。反复揣摩石片,想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猜这是地方不同所致,这石片或是从山上来的,风吹雨打,裂成碎片,随水走川过峡,万里浪淘,停在这河滩里了;这水,这气,这日,才使其显了本色,互相辉映,有了灿灿之光。如今拿在手中,没了那些就得不到其 色泽了。由此看来,天上的星星,也是这样:它在天上,便有光亮,成其为星,落到地上了,纯乎一块陨石,有人幻想上天摘星,以此炫耀,恐怕摘下来,也是一块冰冷顽石吧!再去推想,我们居住的地球,我们看来,是土,是石,可从别的星球看去,也一定会有光有色。那么,鱼在水里,有动有神,来来去去,可谓 ,若捞上岸来,便要有翅不能飞,有爪不能划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人往往有其好心,忽视自然规律,欲以己之意,加于他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沙砾本是无情,也有如此属性,而万千世界,人为第一,百人百貌,百貌百性,不能定然,不可固一。应是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条件下,不拘一格,各呈其才。那么,人便更是活的,就有生气,就有创造,这个人世就有了最伟大的,最光辉的色彩。
女儿还在哀叹沙砾,说是死了,是不是还能再活?我让女儿把那石片儿抛到河滩去,站在柳阴下静观,便见又灿灿然 ,烁烁然了”,女儿笑了,我亦笑之,沙砾似乎也在笑,一闪一闪的,绽闪着金色的微笑。
(选自《孤独地走向未来——贾平凹散文精读》)
1.沙砾在沙滩灿烂,拿到手中就黯然失色了,是因为什么?作者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第二问请用原句回答)
2.文末写道“女儿笑了,我亦笑之,沙砾似乎也在笑”,这三笑分别有什么含义?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沙砾光芒闪烁之美,引发下文的议论。
B.第三段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句,作为立论的依据。
C.文中用“鱼在岸上”和“鸟坠水中”来作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有力。
D.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和议论,说明人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各呈其才”。
(二)先生的院子
王和声
盛夏的那一天,已经上午11点了,我乘坐一辆红色的士,抄大街转小巷,上立交,来到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游览了坐落在“二条胡同”口的“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庭院很大,正在举行一个什么展览,而有关鲁迅的陈列却没有开放,据工作人员说正在整理中,虽有些遗憾,也是无奈,便顺着墙根寻到了那条历史上的“小胡同”,其实是围入博物馆的一隅,鲁迅故居就藏在那“胡同”里。
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为鲁迅先生当年亲自设计,当时叫“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有四间北屋,三间南屋。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第四处也是最后的寓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