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花朵盛开在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山东省无棣县教研室 梁玉东 时间:2013/11/29 15:07:15 来源:wdlyd原创 人气:761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大大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抹煞了学生的个性,更不要说个性教学。要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效率就要让个性张扬在课堂。
一、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个体阅读体验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它洋溢着创造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感到这种愉悦。有研究者甚至指出,如今,即使是一些名篇佳作,在课堂上也很难激起学生的情绪回应。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章的体验,他们与文章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对文章的经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成人经验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缺乏直观的、直觉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章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运用。
2、忽视个体的经验积淀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下述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老师或者天马行空,独站讲台;或者以枯燥的阅读练习,取代兴致盎然的文章解读。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课堂被弄得死气沉沉,本应该流畅晓达的思维活动也因此而病态恹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学习个体的认识积淀却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作为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压力,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的事实,忽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积淀,形成新的认知平台。在一些老师的潜意识里,学生就是一张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白纸。学习个体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在教学活动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地被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完全隔离,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自己漠不关心的世界。
3、阅读主体的主体性缺少
所谓阅读主体也就是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发生精神交流的行为人。从阅读教学实践上来看,阅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程要素的两个重要因子,这两个因子的活动质量,基本上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个性的张扬。缺乏主体性就必然产生畏缩的心理,从而对文章的解读只好墨守成规,对一家之言不敢有半点逾越,创新的勇气很难产生。教学活动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如何重新构建阅读教学的生活与活力,发挥其传递文化精神,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实现阅读主体性互动,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策略。
二、个性教学要激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就是教师依据语文阅读学科的人文化、个性化特点,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最大限度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1、把握阅读教学目的,展示教师个性魅力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目的作了如下表述: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归纳起来就是: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健康个性。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实现教学个性化。
首先,教师要有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出众,语言生动幽默,教态大方得体,才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营养,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核心。其次,语文教学个性的成熟以及自我完善,会超越一般教学常规的范围,会频频出现创新行为,不断地把自己的“绝招”引人教学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再次,教学个性化表现过程是注重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个性化,要求教师心中有自我,心中有学生,用个性艺术的魅力去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熠熠生辉。
2、构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阅读个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处于现时代青少年学生,视野特别开阔,思维特别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快,对传统文本、经典文本的诠释往往也很“前卫”,带有鲜明的个体体验色彩,其理解不仅是多元的,也是全新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个性的发展。
3、重视学生独特感悟,激活主体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激活学生主体性精神,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意图之一,是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一种个性教学。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实现文章与现实的沟通。文章与现代社会生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学生眼中有一定的陌生感,而打通文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走进学生智慧深处的一条蹊径。这里要学生深入生活,体察民情、体验社会、触景生情、身临其境、以生活体验求真实,并激发个性感悟。
其次,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文章思路,思想情感的触发点,关注学习个体的异质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再次,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课堂就是师生创造新思想、新生活的天地。读者与文章的对话,就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与文章都在再创造中再生。而这种创造,是需要阅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的参与。教师及时采用个性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多元性评价方式。课堂活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个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总之,教学的人本意识,是个性意识的基本内容。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把个性多样性、差异性作为有价值的方面和一种精神财富来加以展示和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个性化的依据;尊重教师的个性意识,就是要承认教师的教学差异,并将其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个性化教学既要尊重教育者的个性需要,又要培养教育者的个性意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