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阅读 方式 目标意识 实践反思 引导 挣扎
时下,新课程已经推行了几个年头了,课程改革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这种挑战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早读当中。有的同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阅读的目的不明确,阅读的方式不科学,阅读兴趣不浓厚,以致阅读的效果不明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需要读书,学生更需要:教师不读书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不能根据课堂进展有效的生成,也不能在课堂上从容自如,演绎“我就是语文”的梦想。学生不读书,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不能在课堂上提出深刻的有见地的问题,更不能使自己有深邃的思想,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常常说,语文是听说读写,我觉得应该是听读说写,因为听读是前提,是基础,是吸收;后二者是表达,是结果。抛开“听”这一环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怎样的“读”才有效呢?
思考一:早读课阅读方式宜五彩纷呈
早读课,也是课,我们老师也要精心准备——准备内容,准备合适的方式。对于一般性的文章,需要学生知其大意者,需要学生大声朗读几遍即可,亦可抓住重点语段侧重阅读。对于背诵性的内容,我们不能仅仅限于朗读,还要辅以默写,方式上,可以齐读,抽读,交叉读,比读,倒读。在此我特别指出,倒读就是学生带领老师读,不是常规的老师带领学生读。因为在领读的过程中,学生更仔细,更认真,当小老师嘛,不能给“老师”丢脸。我在教完《观潮》后的一个早读,运用了这一方法,没有想到,学生教着教着,他们竟然很多人会背诵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朗读达到了“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心口合一当然记忆效果就明显了。此外,中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其比读,比比谁读得声大,谁读得节奏准确,谁读得有感情等,当然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参与,老师不要袖手旁观,或当演员,或当裁判。
思考二:强烈的目标意识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第三个一样——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读的,给学生读的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都有清晰的目标。例如:古文的阅读要特别注重句读,注重节奏,以培养语感;抒情散文的阅读就要注重轻重缓急以体味情感;诗词等则要注重韵律和抑扬以有利于函咏品析。试想,如果学生带有饱满的热情去朗诵《桥之美》,那肯定是什么情形?如果学生少气无力地去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又会是什么感觉,豪放派词作的风格又怎能体现出来?如果学生嘻嘻哈哈,漫不经心地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有什么效果,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气氛又怎能领会?我们的新课程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不错,但是在阅读的实际操作中,我们更要以阅读对象为主体,以对象而异,以目标而异。关键看我们让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还以《观潮》为例,我教第一节时,让大家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浙江之潮特点的一个词语,学生很快找到了——势极雄豪。接着,我问: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浙江之潮的这个特点呢?谁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呢?听着孩子们一个个声音洪亮的朗诵,稚嫩的童声里透出浑厚,我开心地笑了。
思考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问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我觉得,作为老师,较高的境界不是告诉学生什么,关键是教会学生什么。在阅读中,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能让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感悟,不断思考,根据阅读的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不过老师要在合适的场合加以引导。又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大家读重点语段,到第九节时,我说,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一节呢?请大家先看看本节说明了什么内容?片刻,有人说,这节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我又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当你的祖国在石拱桥建设方面有巨大的成就时,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自豪!”大家异口同声。于是,我水到渠成,说,下面,请大家以自豪的口气来朗诵这一节……
思考四:语文阅读在缤纷的世界里挣扎
无庸讳言,现在的时代是浮躁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净下心来读书了。高科技带来的是声光等影视作品,学生也是长时间在“快餐作品”中“阅读”,那些纯文学性的,需要用心去体味的诗词名作,散文名篇离大家渐行渐远。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有2.9%的人竟然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在“没时间”读书的群体构成中主要为中青年。而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有45.9%的18~19岁本应为在校学生的青年人排在首位,与其说这是阅读的悲剧,不如说这是时代的悲剧。好在专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就曾大声疾呼:网络阅读不能替代图书阅读!在我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呜呼!国民的阅读每况愈下,语文的阅读也是在苦苦挣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温州朱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薛业忠《中国阅读状况调查》发表于2006年7月16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