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
- 资源简介:
约3920字。
民间文学与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
云南省兰坪县第一中学 和健荣
摘要: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知识传授、道德教育、艺术审美等功能。民间文学因其集体性、传承性、口头性以及主要流传于民间的特征,成为农村、边远、落后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一种主要文学样式和文化形态。民族地区孩子是在民间文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因而他们熟悉并认同本民族的文学文化,民间文学反过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学生和作品之间存在着距离,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掘语文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民间文学作品辅助教学,消除作家作品与学生的时空、文化上的距离,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民间文学可实施德育渗透,进行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知识及其他文化知识,开发校本课程等。
关键词: 民间文学;辅助;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主要流传于民间的区别于作家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文学样式,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史诗、以及民间说唱、谚语、俗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民间文学有着知识传授、道德教育、艺术审美等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艺术修养的距离,更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距离。如朱自清先生《背影》写父亲在车站爬过月台时的背影,对民族地区和农村学生来说,火车站也许只能通过电影来做模糊的认识,月台就难以理解。再如《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那些没有见过荷花的学生,就很难感受荷塘月色之美。但如果代之以学生熟悉的民间文学作品来分析,就能消除作家文学作品带来的这种时空、文化上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就民族地区而言,其民间文学的主体就是本民族的文学。由于民族文学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文化土壤,它凝结着共同的文化观念、精神信念和民族心理,使得本民族人们对民间文学有着强大的认同感。同时,民间文学因其集体性、传承性、口头性以及主要流传于民间的特征,成为农村、边远、落后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一种主要文学和文化形态。许多民族地区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接触的不是唐诗和作家童话,而是当地民族的鬼怪神话、风物故事、人物传奇、山歌民谣、俗语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人们在婚丧、建筑、祭祀等活动中多用民间文学,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也往往要通过民间故事、引用俗语谚语等说理。可以说,民族地区孩子是在民间文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因而他们熟悉并认同本民族的文学,而民间文学自然也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深远影响。
再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看: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审美教育功能、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兴趣等理念。因此,发掘语文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民间文学作品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对民族地区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