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作者:重庆市綦江区隆盛中学 李家英 时间:2013/5/20 15:50:07 来源:qjljy原创 人气:2360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确实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同样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相互激发、相互启迪,共同升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对话呢?
一、与文章对话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理解性对话探究“言内之意”
我们知道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春景图? 你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学生听一遍录音过去,部分同学有所感觉了,想说点什么,但是表达不出来。于是我让学生边自由阅读边思考,让他沉浸在文本中。这样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沿着语言文字的“桥梁”和教师所提的阅读提纲披文入境,走进春的世界,与朱自清先生亲切地“会面”和对话,与文章亲密地接触和交融,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想像性对话领悟“言外之意”。
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叶圣陶语)。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在学生与文本进行理解性对话后,是这样引着学生进行想象性对话的:同学们,琅琊山的景色如此清幽秀丽,你想去游一游吗?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想!”我顺势引导: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想一想:“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怎样的情景?游人们的歌声里唱的什么内容?前者呼,后者应,他们是怎么呼?怎么应的?太守宴上摆着些什么酒菜?太守宴是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练说,再模拟表演,就真切地还原了课文中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太守欧阳修与民同乐、以民之乐为乐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激活想象,唤醒文本,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的过程。
二、与他人对话进行合作性学习
(一)生生对话互动中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这既是探究新知的过程,也是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合作的舞台,多元对话的“场”。
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幅图画进行赏析)后,让喜欢相同内容的同学合成一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二)师生对话唤醒中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热情地参与其中,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精神倦怠时给予激励,在思维困惑时给予点拨,在理解偏差处给予纠正,在见解精彩处给予赞赏。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学生在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收集不同意见以供全班讨论。在学生面向全班展示时,教师仔细倾听,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同时也把学生的展示进行引导,逐步引入佳境,推向高潮。
三、与生活对话进行实践性学习
只与知识的对话是狭隘的,生活才是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实践是最鲜活的对话舞台。如我在教学《春》的最后环节是:根据你的观察选择四季中的一个季节写一篇300字的小练笔,看谁又快又好!让学生回归自然,体验四季景色的美。如举办“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要求学生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左今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企业公司招牌、报纸刊物、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等等。这样就把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用知识,实现课堂教学最本真的追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能使我们的课堂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李建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上)[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