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 资源简介:
约4820字。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芜湖市八角中学:王信亮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美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挖掘美 美的教育形式 现实美的创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要求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更为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要想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很是必要。在此,笔者将注重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素养,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格,真正做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上实施审美教育具体来说有这样三条途径:一、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类美。二、给学生美的教育形式。三、引导学生进行实现美的创造。
一、 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类美。
美的形态一般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各种类型的美在教材中都大量地存在着,正所谓“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特别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引导他们挖掘、感知乃至正确地欣赏就尤为必要。下面试分类说明之。
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非人工的,天然的自然界事物之美,自然美具有使人赏心悦目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阿里山纪行》中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神奇的神木,还有“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等等。《三峡》中三峡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景色奇丽。《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济南的冬天》
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苏州园林》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再现了江南园艺所追求的自然之趣——图画美。
②社会美。社会美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性事物和社会生活之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同志以其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在中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形象。还有魏巍笔下的蔡芸之先生、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驿路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