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